读者提问摘要:从小没有体验过被爱,长大努力于工作,尽心于家人。实在苦不堪言,学了一堆心理学,做了不少心理咨询,可最终还是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内心还是那个内向、高敏感、低自尊、消极的自己。想知道如何做到爱自己?看不到自己,如何爱自己?
当我收到这个提问的时候,我第一反应,这是一个小众问题。因为,广大的打工人都更关心如何使用自己,以及为了更好地使用自己,如何满足(饲)和强大(养)自己。在很多人都在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把“明天要更爱自己”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当然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不爱自己的时刻,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但越来越多的人让“不爱自己”成为一种常态,这个就有点让人恼火了。
1.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不爱自己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不爱自己了,这是正常的。因为,潜意识总能先于意识察觉到这点,并直接开始启动防御。这个防御就是力比多转向内部,也就是自恋——在精神分析的语汇里,自恋的一个含义是一种防御方式,另一个含义指自体系统。这里当然是指前者。
当我们遭受挫折、失败、不公正的对待和评价等,力比多就会本能地转向内部以维护自恋自稳态,也就是自恋的防御机制启动。此时,我们当然完全可以自恋一下,让自己感到自己总体上是好的,那我们可以度过这个打击。
图片
自恋,就是强迫自己爱上自己。这种“强迫爱上”在大多数情况是正常而健康的。比如,一个高三学生强迫自己爱上不喜欢的科目,忍到毕业就好了。又比如,吵架中的伴侣,其中一方忽然冷静,开始甜言蜜语,这也是在使用强迫爱上这招。只要不丢失现实检验,自恋总体上是好的。
所以,如果你已经在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以使自己爱自己,那么,就请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可能已经不爱自己了。那如果执意霸王硬上自己,风险如下。
任何招数都是双刃剑。强迫爱上自己,爱得太过成功,难以自拔,完全丢弃了现实检验功能,那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了。而过于爱他者,那就可能是书呆子,虐恋狂被PUA。
另外一面,“强迫爱上”也会失败,那也很糟糕。对他者强迫爱上失败,大不了分手。而对自己,自恋总是失败,那很可能分裂。各种严重的分裂型心理障碍,那都是不同程度的自恋不能。所以,我常说,人间不存在自卑,只存在自恋失败。
再另外,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情况。
在一个非正式场合,一个学生问我,一个被很多人喜欢的来访者,弄死都不喜欢自己,该怎么办?我半不正经的问他,你喜欢她吗?他说,如果我不是个咨询师,与这个来访者偶遇,那么我会像摇滚乐手一样疯狂爱上她。
面对这么认真的回答,我正儿八经地问了他第二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自己相信她不喜欢自己的?然后是第三个问题,你对她的喜欢为什么对她一文不值?
我们都遇到过固执地声称不喜欢自己的人。开始我们觉得她矫情,后来不得不相信她讨厌自己。然后,根据精神分析相反相成的原则,意识里有多么强烈的不喜欢自己,那么潜意识里就有多么热烈地爱恋自己。这就是我问第二个问题的原因。把“不爱自己”挂嘴边的人,很可能是太爱自己了。
但是,精神分析绝不这么简单。问第三个问题就是因为这里还有鬼——为什么他人的喜爱,不能增加此人对自己的喜爱呢?这貌似不科学。而真相只有一个:因为这些“他人”都不是她希望的那个重要的人。
图片
而这里的悲剧就是,那个重要的人,已经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了。这里第一层含义当然是指丧失;而第二层含义则是指那个“重要的人”被构建得太过完美,不可能存在于世。
永远不会存在于世的重要的人,永远得不到的那份爱,是这个人永久的堕入力比多向内的漩涡。她意识中的“不爱自己”,不是潜意识里的那个“不爱自己”。而这个“不爱”更深、更隐晦、更拖累。
2.
大部分人可以意识到的“不爱自己”叫做自我挫败
上面我们说了在我们受挫后,潜意识会启动自恋防御功能,让“不爱自己”的念头一划而过,以致不被意识到。那么,当“不爱自己”的念头一划再划都划不过的时候,潜意识又会启动别的策略,让人意识不到自己不爱自己。但是,往下读,你就能意识到这点。
这种潜意识策略就是——攻击性转向内部,也就是自我挫败,或简称自虐。
攻击性转向内部作为进化产物,大体上也是好东西,扮演人类的刹车。就像有的时候你打麻将,牌太好,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像是假的,甚至拍桌打腿,这就防止了自己得意忘形。
所以,自虐和自恋一样,本是好东西。但是,如果常常用,时时用,用得太成功,那小则拖延,大则受虐成性,更大就抑郁了。
同时,自我挫败也有失败的时候,如果自虐不能,常启动失败,那小则易于冲动行事,大则躁狂发作,更糟就成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同样,维持自我挫败在一个正常范围的方法,也是不丢失现实检验。所以,家长不要再骂孩子总是跟差的比了。当孩子向下比的时候,他已经处在挫败体验当中了,不要落井下石。只比上,不比下,眼睛长头顶,也是现实检验功能不全的一种。
图片
纵观这世间不爱自己的人,拖延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挫败的手段。拖延的人都在无意识的以剥夺自己休息的方式挫败自己,虐待自己。让自己随时处在低效率状态,就是在享受被虐的快感。
人呢,其实比想象的脆弱许多,我们难以接受不被他人爱,也难以接受不爱自己。所以,很多人困于“自己不够好”的流行问题,用各种方法挫败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回避“不爱自己”这个潜意识真相。
所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根本就是一个消费主义商业阴谋。“不爱自己”这个念头在潜意识里挥之不去,继而长时间启动自我挫败的防御机制,就是因为这个商业世界不断强化你对自己劣势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绝对是未来人类口中的冷笑话。但是,它们在当今世界绝对是积极的存在。人类的精神总体上是无意识的,所以,也遵循相反相成的原理。
3.
要爱自己,先得知道不爱自己的好处
当“爱”作为一个动词使用的时候。爱意味着有限额。当我们爱着某人,爱着工作的时候,我们确实无需向内投注爱。此时,若他者和工作可以给我们以正性的反馈,我们可以感受到被爱。所谓,爱出者爱返,就是这个意思。用精神分析的话说,就是自我边界扩大。
所以,当“爱”是一个动词的时候,在一个正性的环境中,不爱自己,是健康而积极的,只要你爱着他者。无论消费主义如何霸道,世界总体上是中性的。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打造正性的环境。
图片
当然,“爱”也可以是一种功能,不爱也是。如前所述,在逆境中,自恋保护着我们;在顺境中,自我挫败保护着我们。我们偶尔自恋,偶尔自虐,这暗示了我们偶尔不爱自己,但这却充分表示我们还是个活物。否则,则意味着固化,意味着行尸走肉。突然觉得不爱自己了,就是所谓的突然间的自我。
我们唯有清晰自己不爱自己什么,我们才能清楚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可爱之处。这其实是道简单的哲学题——无论是谁,思考不爱自己,不爱的地方总是有数的,而我们的精神和可能的现实世界,是无限的。也就是,我们可爱的地方,是无限的。
我强烈推荐你:自恋的时候允许自己飘一会儿;自虐的时候别憋着,让父母、爱人、孩子抽你两下屁股,比你在心里默念一万遍“对不起”都有效。
最后,即使,“不爱自己”成为我们的一种状态,我们甚至都感到抑郁了,我们也要知道,这是有好处的。
有项心理学实验发现,稳定期抑郁症患者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而正常人往往高估任务成绩。也就是,抑郁的人更客观。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潜伏在每个人身上的抑郁气质,是难能可贵的客观品质。同理,为什么当今抑郁症越来越多了,原因就是越来越发达的媒体让这个世界越来越不真实了,而我们内在那个“客观自我”简直压力山大,积劳成疾。因此,我们要时常保养自己的客观精神。
综上,不爱自己——如果环境合适,能助你成大事儿;如果偶尔发生,能使你原地复活;如果相对持续,那就是你认清自己的修炼法门了。
图片
无论怎样,你不爱自己的这份能力,还是值得爱的。你允许自己不爱自己这份态度,还是值得爱的。如果,你较真儿自己不爱的部分大于自己爱的部分,那我只能佩服你居然把自己画到了一个有限的圈圈里。你要不天赋异禀,要不就是对未知和不确定缺乏勇气。而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最后,总结回答提问:如何做到爱自己?看不到自己,如何爱自己——借假修真。每一份爱,都穿越了不爱的尸山血海。真实不虚的爱自己,也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