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日拱一卒,积硅步,精进未来的自己。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这是季羡林先生的名言,话糙理不糙。
肚子里得油水多,厚积薄发,才能信手拈来。
早上倒是没少喝水,尿是出来了,字儿没写出来。到大棚里跑了5000步,听了本书。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说:很多主意不是灵光闪现,一瞬间就有了,而是在内心像一棵植物一样,慢慢的生长,时候到了,它自然就破土而出了。
他说他写不出来的时候就会放下手头的事出去走几个小时。
你以为我要说《三体》呀,错,我听的是《如何学习》,解读的挺有意思,提到了刘慈欣说的话。我估计自己去看,不一定看得这么明白,听一听书,长长见识,还省时间,“得到”这种知识服务挺好的。
但是罗胖被有些文化人儿骂说贩卖碎片化知识。还有一些人千里万里的去听罗胖的跨年演讲。这不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么。
看多了,听多了,杂七杂八的,就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也是挺对的,这年头,对哪个观点都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就像搞对象,对上眼儿又合拍儿才是最好的。
有点跑题。手写我心,跑回来,记几个知识点。
(1)你知道咱这大脑能存多少东西不?
据说从生物学角度看,可以储存从生到死,漫长一生的每一秒的所见所闻。这个量级可以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
只不过很多东西是大脑自动过滤掉了。还有一些像老档案一样在那儿存着没用。
(2)多忘几次,更容易记住
学习中很苦恼的一件事,就是看过了就忘。这不算事儿,反而是一个记忆方法。
如果你觉得哪些东西有用,怕忘,就不断的去用它。
用一遍忘了,再用一遍又忘了,第三遍就牢牢实实的记住了。
这叫锻炼“提取功能”。
(3) 用考试情境,加强记忆
简单说,就是给自己找点儿“虐”。
为了考试,去复习,就是强迫大脑去提取记忆中的东西。提取一回就重建一回。
为了写读书感悟,去看书时,记住的东西就会多。
写完读书感悟,如果去跟别人分享几次,那么基本上就不会忘了。
我这么逼着自己写点东西,其实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记住更多。
(4)中断法
这个我比较有体会。就是练琴的时候,有时我会练上一段,然后去做别的事,回来再练反而要比一个劲的练下去,更容易熟练。
或者当天练的不好,但是第二天在弹的时候,反而有进步了,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大脑的自发能耐力。
谁有兴趣还是自己去听,或者是去看书吧,我只能懂个大概,但是这些我都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