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①。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①《河南程氏遗书》:“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
陈九川问阳明先生,在做收敛心性功夫的时候,如果有好听的声音,好看的美女出现,用平时的心态去听、去看,算不算是偏离了“专一”功夫呢?
这是很多初学者都会碰到的问题,正在做收束心猿意马的入静功夫,突然冒出一美女,心念一涌动,涌动之后能不能收束回来呢?或者突然外边一声巨响,心里一哆嗦,哆嗦过了是否能再接上前面的节奏呢?对于这类问题,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专一功夫会因为外部干扰而中断,不知道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与世隔绝似乎是个好办法,但心学的精髓在于入世治世,避世显然偏离了心学的初衷。
阳明先生说,面对好听的声音,好看的美女,怎么可能不想听、不想看呢?除非这个人是槁木死灰,或者耳聋眼瞎才能做到。做功夫首先就是一个“诚”字,“不自欺”,如“恶恶臭”“好好色”,刻意扭曲自己的知觉就已经偏离“诚”字了,关键是在听到了、看到了的时候,也不会陷溺其中。
阳明先生讲这句话是针对陈九川这种有一定实修基础的人来说的。对于还没有基础的初学者,做起手功夫,也就是收束心猿意马的阶段,还是要注意找个安静的地方,尽量不要被外物干扰。
《菜根谭》说“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吾静体”,说的就是心性功夫的起手阶段,初学者先做调息入静,收束心猿意马的功夫,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心还没把握,所以要“绝迹尘嚣”,把大门一关,先把心静下来,把心立起来,这样才能让心不见可欲而不乱。
“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圆机”意思是功夫做完整,当心体有把握的时候,再尝试打开大门,在具体的入世治世中应对人情事变,这才是真正的“事上磨”。见到各种可欲,能做到“在花繁柳密处试炼此心,见可欲而意不乱”,这才是功夫完整。
有些人“心”是什么不清楚,触摸心体就更谈不上了,却喜欢到处说什么“事上磨”,这完全是空中楼阁的搞法,让人觉得很可笑,基本的着力点、用功处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磨?拿什么磨?
陈九川说,在《河南程氏遗书》中有个典故,有个叫许渤的人在家中静坐,和儿子隔着一扇窗户,居然不知道儿子读书到底是在用功还是在偷懒。程颐先生称赞许渤能“持敬”,您怎么看这件事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程伊川大概不是什么褒奖的意思,应该是说反话讥讽他。
绝迹尘嚣的功夫是个阶段性的事情,如果到此止步了,就会堕入枯禅。很多人修心性修成枯禅,根本原因是沉溺于绝迹尘嚣的阶段,就自以为已经到顶了,殊不知上面还有一层楼。
这就像在小学学习,小学课程好简单,可以经常打一百分,有人会因为享受经常拿一百分的感觉,就永远不去中学了。
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入世治世,在于君子素位而行的用世,而不是与世隔绝的避世。阳明心学强调“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语)。”
所以,面对外面的干扰,做到“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就可以了,像许渤这样的用功方式,很容易导致“心”习惯于“虚寂”,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