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看了《我不是药神》,心情一度非常复杂,从电影风格叙事,情绪渲染,情感表达,这些种种方面,这部电影无疑是近些年中,国产片中做得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
但正因为这样,这部片子也是最值得批判的一部电影。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批判与否,最为关键的是它隐含的价值观给人们会塑造怎样的思想观念,以及它的“规模”。
如果你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大家随便看看,花几十块钱打个水漂也无可厚非。
但正是这样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不仅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震撼的,巨大的,而且波及的范围是极广的,极深远的。
一部好电影,永远不缺这样的影响力,但一部好电影中如果有极度的糟粕,那无疑就像毒药一般,而且还是一颗包着糖衣的毒药,渗入人们骨髓。
当初看到这个,我内心也是一阵更深的悲凉…… 突然想起那首老歌,“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恰巧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在北大搞生物的,聊天中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生物狗没有发言权……”
其实作为拥有天赋的高材生,我们内心还是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的,不是吗?
但恰恰这个社会给我们塑造的一个整体的观念就是逐利。
而逐利的背后,就是大量的普通人对其产生的偏见、误解,甚至人身攻击与迫害。
应该说电影的叙事,塑造一个反面人物来形成典型的冲突,却始终以带动起人们的情绪,营造电影感的叙事氛围。
但这种方式恰恰是,社会传播的一大败笔。
在医患矛盾本就突出的现今时代,这种不明就里的价值观塑造,甚至仅凭想象、迎合大众普通好恶思维的人物塑造,说实话,有一点太敷衍、也太肤浅了。
医药行业,或者说医药研发,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这里面存在着大量的风险成本,与研发成本,你所买的药,不仅仅是这个药的本身,更有可能是无数其他的试验药品胎死腹中,最后才得出的精华。
其成本可想而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国际上的几大药厂对新药的研发投入,甚至堪比一个中小国家一整年的GDP。
药品,并没有那么简单。
然而,我们的大脑往往都会主观判断,而没有详实的调研分析。
药品科研人员、制药厂、渠道商、医院、再到病患,甚至于政府,在整个新药上市的过程当中,都将扮演着谨慎、重要、复杂的角色,不是谁说一两句,药商就是心黑,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整个社会的舆论风向,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那么可想而知,激烈的冲突对抗,会排挤掉多少医药行业未来的“药神”!
就像前面图片里的例子一样,如果把药商抹黑成只赚黑心钱唯利是图的人,如果把医药代表抹黑成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那么这些高端学府的高材生将会做出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好,并不希望,被谁谁谁谁无端的指责、受人欺凌,被人鄙视。
然而,我们想要的仅仅是低价药,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这里。
在更多的时候,只有这些在科研前端,默默无闻默默奉献,拥有的精益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们,辛勤的为治疗各类疾病不懈努力,这个世界才可能更多的产生出更便宜的低价药。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你要低价药,你就有低价药的,这个世界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不再是“怀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那样,你要什么,这个世界妈妈就会给你什么。
不是!
我们要想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点一滴的让自己独立的思维,去调查问题,去从每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去坚持着并且从各种角度、各种方法层面去坚持着解决问题。
不是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