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或出差几天,会多些亲友乡情及新鲜记忆,但一定会感到少些什么,那就是军营里的军号声。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军号声己融入了军人生命的律动。
1978年冬,在苏北荒漠平原空置己久的军营里,开始了我的新兵生活。雪里雨里滚爬摸打,刺骨寒风中站岗放哨,队列训练己是腿僵不弯。睡地铺、吃未搅开的面疙瘩汤,为吃到熟的细面籽,看到棉帽掉落面桶不止一次。吃喝洗嗽用水,要到半里地外支干运河去取,水管早己冻死。营房周围几无人迹。想象中无限美好的军营生活变得艰难困苦、单调乏味。唯有司号员在寒风之端吹响军号,即刻提神,倍感荣光,肩负大任,保家卫国啊!
在这个拉不开枪栓的冬日里,新兵班的战友李峰,萌动着初创成为经典的军旅歌曲《当兵的历史》。也就是在这个冬天里,我在军号声中送走了两批激情高昂奔赴战场的老兵战友。
下到连队,我成为卫生员,与司号员小李、文书三个连部兵同住一室。小李喜欢军号,我喜欢小李在挺拔英姿中吹出悦耳动听的军号声。文书不合群,喜欢在隔壁军械室的窗户上,拿望远镜看远处劳作的村姑。隔三岔五也能从小李口袋中央请出号嘴,连上号身吹几下,号不认我。时间久了也只能够吹出低沉的"嘟"音,象文书常在被窝里排气的声音,贼难听。军号是有灵性的,由此,喜欢中对军号又多添了一份敬重。
我们三团八连,成为师训练先行连,开始了贯穿全年的战术进攻训练。从单兵进攻,到班、排进攻,直至连、营进攻。演习中,最让人斗志高昂的是那急促、高亢、嘹亮的冲锋号声。冲锋号响起,无论敌人的枪炮声远近疏密,所有战友一齐跃出阵地,奋勇向前,直至胜利。演训场上,战鼓般的冲锋号声,锤炼战士铸就钢铁般意志与血性。
俗话说:新兵怕哨子,老兵怕号子。在连队,班长命令战士多是哨子,班长安排的小训练从不间断,只有起床号前、熄灯号后听不到哨声。而军号发出的信号是新兵、老兵都必须服从的命令。有段时间,也会无奈地责怨军号。那是八O年初,连队刚刚有了一台转动竹竿上天线寻找信号的黑白电视机,播放着外片《加里森敢死队》,看到入迷时,响起了极不情愿听到的熄灯号声。
军人都离不开军号,而每个军人因经历不同对军号的理解与感受也不会一致。我部驻地燕尾港对面的开山岛上,一位即将复员返乡的四Ill籍老兵,因急病病逝,安葬在营部训练场旁的东方。在军人特有的鸣枪告别仪式后,司号员反复吹响了休息号、熄灯号,真诚地表达着对逝去战友的无限哀思,情境中的号声至今难以忘怀。
听着熟悉、亲切的军号声,一路走过几十个军营春秋。让我最为激动的还是那嘹亮、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声,早已刻入了心髓成为军人生命的脉动。虽己是很老的兵了,如若面对战场,只要听到冲锋号声,我依然会象当年一样,奋勇地跃出阵地,杀敌向前,永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