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罩焊脸,选择性佩戴护目镜。口罩按要求正确佩戴,保证口罩的气密性,不要漏气即可。一般情况,默认医用防护口罩仅用于解决飞沫传播,因为医用防护的气密性一般很差,完全不如N95。如果环境高危需要针对气溶胶进行防护的话,就需要使用N95+护目镜组合。
选择什么口罩按照环境危险程度来判断,判断的方式是三密场所——密闭空间、人员密集、密切接触。
- 无密:户外无人的场景是典型场景,这种情况可以选择不戴口罩;
- 一密:公园,没有人的电梯,或者和他人野餐,这种情况选择戴医用防护就可以;
- 二密:风险叠加,例如在公园野餐,电梯同乘,大通间办公区域,工作日的商场,这种情况选择戴N95比较保险;
- 三密:风险再次叠加,挤满人的电梯,医院排队等候区,会议室,电影院,这种情况选择戴N95,同时需佩戴护目镜。
2. 勤手消,不摸脸。记住自己手摸了哪些没有被消毒过的地方,比如电梯按钮,门把手,桌面之类的地方,一旦自己手摸过这些地方,就默认自己手脏了。如果需要拿任何物品到口鼻处,例如喝水吃东西,则必须做一次手消,手消可以使用爱护佳或者福可安,如果没有这种高危动作,则可以不手消,或者每次想摸脸或者吃东西前做一次手消就可以。
记住这个方案主要是防止接触传染。接触传染本身发生的概率并不高,毕竟要先用手接触污染源,然后再用手揉眼睛或者搓鼻子。但是有一种情况很容易出现接触传染,那就是把口罩拉到下巴底下再重新拉回鼻子上,这么做相当于把下巴上的污染源全部搓到了口罩里侧,再高强度吸入。所以,绝对不要把口罩拉下巴上吃东西或者喝水,直接拿下来就可以。
3. 空气净化。针对不戴口罩的场景专门做的,家里不戴口罩,所以要上空气净化器,每个房间里按平方数都得摆一个。有条件上新风,没有条件人少的时候多通风就行。
这个方案是加快换气效率,如果带回来的东西带病毒或者开门关门的时候有病毒飘进来,都可以很快地将带有病毒的气溶胶过滤掉,一般CADR超过600的空气净化器在窗口或者门口飘病毒进来时可以做到10秒吸附反复过滤,CADR越高过滤效率越快,理想的过滤效率是每小时房间换气4-6次。
4. 物品消毒。从外面带回来的东西,例如快递,外卖,穿在身上的衣服,揣口袋里的手机钱包等,都需直接默认为带污染源的物品。一般通过喷淋消毒、擦拭消毒、紫外线照射消毒、臭氧消毒或者高温消毒这几种,最快的是擦拭消毒,效果最好的是高温。
喷淋消毒一般使用含氯消毒液,例如84消毒液,次氯酸消毒液,二氧化氯消毒液等,有些同学会用复合季铵盐,这些都可以,喷淋后要静置10-20分钟;擦拭消毒一般使用酒精,消毒速度快,擦完了就能用;紫外线照射和臭氧消毒适合适合那些体积比较大或者不方便沾水的物品,例如衣服或者快递,一般使用消毒柜。
5. 半污染区。提到物品消毒,就要提一下半污染区了。我们默认外面带回来的东西是带污染源的物品,家里的东西是洁净的物品。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就需要一个入户缓冲区将带污染源的物品转化成洁净物品。物品消毒的区域需集中在半污染区,否则大摇大摆进来东西乱扔一通,物品之间相互接触也会有传播的风险。
半污染区的必要性,体现在需要完全分割已经在家里放置的物品和从外面带回家的物品。为了方便,弄个比较大的地垫就行了。
基本上,只要做到以上五点,能极大程度降低感染概率。再就是需要对自己的家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安全区,该堵的下水道堵一下,该做U型水湾的地方做一下,地漏改装一下,通风井封起来,止逆阀装好,门口的紫外线消毒灯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