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困誓》22.3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顺与?色不悦与?古之人有言曰:‘人与己与不汝欺。’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何谓无孝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矣。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何为无孝名乎?”


【翻译】

仲由(字子路)问孔子:“假如有个人,早起晚睡,辛勤耕作,手脚磨出老茧来奉养父母。然而他却没有得到孝子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我想,或许是举止不够恭敬?言辞不够柔顺?神情不够愉悦?古人说过:‘人心与己心相通,不会欺骗你。’如果尽力奉养父母,而没有以上三方面的欠缺,怎么会没有孝名呢?”孔子进一步说:“仲由啊!你记住,即使有国士那样的力气,也不能举起自己的身体——不是力气不够,而是形势不允许。内在品行不修养,是自己的过错;品行修养了而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过错;品行修养好了,名声自然会确立。所以君子在家则踏实修行,在外则结交贤友,这样怎会没有孝名呢?”


子路很困惑。他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有人披星戴月,手足胼胝,用汗水浇灌土地,用辛劳奉养双亲。这无疑是无私的付出,是沉甸甸的爱。然而,社会却没有给予他应得的“孝”之名。这其中的落差,触及了一个千古难题:为什么我的真心付出,换不来应有的认可?

这种困惑,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普遍存在:有人为家庭牺牲个人发展,却换来家人的习以为常甚至抱怨;有人给予伴侣丰厚的物质支持,却被指责“不懂我心”;有人像“百里负米”的子路一样,竭尽全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却在情感交流上被视为疏离。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混淆了两个本应清晰的范畴:“尽孝”本身,与“孝名”的传播。

孔子的先见:尽孝是“敬、顺、悦”的内在修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给出了超越时代的解答。他没有否定子路所说的辛勤劳作,而是将问题引向了三个更深层的维度:行为举止是否发自内心的尊敬?言语沟通是否温和柔顺?面部表情是否真诚愉悦?

孔子的洞察在于,他将“孝”从外部可见的行为指标,拉回到了内部不可见的心理状态。 “养亲”是动作,“敬亲”才是灵魂。用现代的话说,孔子区分了 “完成任务” 与 “建立关系”。

他进一步用“不能自举其身”的精妙比喻,点破了问题的核心:一个人力气再大,也无法把自己举起来。同样,一个人德行再高,也无法单凭自己为自己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前者受限于物理规律,后者受限于社会传播的规律。

至此,孔子已经清晰地划定了界限:我的课题:修养内在的品德,以“敬、顺、悦”的态度去履行孝道;他人的课题:见证、传播并最终确立我的名声。

所以他说:“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这句话并非推卸责任,而是客观陈述一个事实:名声的传播,是“朋友”这个范畴内的事。君子的策略是在家踏实修行,在外结交贤友。前者是我的课题,我全力以赴;后者是桥梁,我积极建设,但不过分执着于桥梁彼岸的回响。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与孔子的智慧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他提出的 “课题分离” 正是解决人际烦恼的终极钥匙。

什么是“尽孝”的课题?尽孝,是我选择如何对待父母。这包括:我的选择:我是否愿意回家看望父母?我选择用什么方式表达关爱?是金钱、陪伴,还是耐心的倾听?我的态度:我是心怀感恩与喜悦地去履行,还是带着怨气和牺牲感?我的责任:我为我的选择和态度负全责。这一切,都是我权限之内的事,是我的课题。

什么是“孝名”的课题?孝名,是父母、亲戚、邻居、社会对我行为的评价和看法。这包括:父母是否感到满意?旁人是否称赞我为孝子?我能否入选“模范孝亲”榜单?

这些,是别人的想法,是我无法控制也无法强求的,是他人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一切的烦恼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允许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那个“夙兴夜寐”却无孝名的人,其痛苦很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渴望用“辛苦”来换取“名声”。当回报未能如期而至,失望和愤怒便油然而生。他干涉了“名声”这个他人的课题。

“百里负米”的深层解读

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并非仅仅因为行为的艰辛,更在于其行为背后纯粹的动机。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子路,心心念念的是父母能吃到米饭的欣慰笑容,而不是身后是否会立起一座孝子的牌坊。他的专注点在于“解决父母的饮食需求”(我的课题),而非“他人如何评价我的这一行为”(他人的课题)。正是这种对自身课题的纯粹投入,使得他的故事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

理解了“课题分离”,我们应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真正的孝道?

第一,从“绩效思维”转向“关系思维”。

不要将孝道视为一项需要考核KPI的任务(“本月给钱多少次”、“回家吃饭几回”)。而应将其视为与父母建立深度情感联结的过程。关注点从“我做了什么事”转移到“我和父母的感觉如何” 。一次真诚的半小时交谈,远胜于心不在焉的一整天陪伴。

第二,接纳不完美,包括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与自己能力的不完美。

我们无法给予父母一切,也无法满足他们所有的期待。同样,父母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我们的付出,甚至会有抱怨。接纳这些不完美,不因此内疚或愤怒,就是守住了自己的课题——我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第三,建立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在“课题分离”之后,提出了更高级的概念——“共同体感觉”。这不是要求别人认可,而是把自己看作家庭共同体的一部分,主动地去贡献、去联结。当你发自内心地觉得“让这个家更好是我的愿望”时,你的付出就是自然而快乐的,不会斤斤计较于回报。孔子所说的“交贤”,也可以理解为在更广泛的社会共同体中,通过真诚的德行去建立积极的关系,让名声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非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对子路的教诲,与阿德勒的心理学,共同指向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将生命的能量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上——你的态度,你的行为,你的价值观。

“夙兴夜寐,手足胼胝”是可敬的,但真正的孝,发生在我们带着“敬、顺、悦”为父母奉上那碗米饭的瞬间,发生在我们耐心倾听他们唠叨而不打断的时刻。这份发自内心的真诚,是我们唯一且最重要的课题。

至于那“孝”之名,就让它如蝴蝶般,在我们专心耕种好自己的花园后,自然而然地停留,或飞走。当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一切,我们便不仅在践行古老的孝道,更是在实践一种关于自由和幸福的现代哲学——因为真正成熟的生命,就在于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老天爷的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
    流火之月阅读 28评论 0 1
  • 【学究】 荀子《子道》篇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说出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荀子竭力推...
    钱江潮369阅读 4,756评论 1 5
  •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
    流火之月阅读 721评论 0 1
  • 《孔子家语》: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 译:子路问...
    陈登云阅读 4,210评论 0 1
  • 【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可乎】 子贡说“我已经厌倦学习了” “侍奉君王,父母可以得到休息” 孔子说“如果...
    小二书斋阅读 4,624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