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久电影《无问西东》刚上映的时候,着实在我的朋友圈小刷了一波。起初我想这可能既跟电影的质量带来的口碑有关,也可能跟昆明这座城市与西南联大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关。
不过当我今天看完电影以后,我深感后者的影响也许要更大一些,因为就电影本身的质量来说,我觉得还配不上朋友圈中的那些美誉。
《无问西东》用多线叙事的手法给我们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现代人张果果在职场经历尔虞我诈的故事;第二个是三个60年代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经历不同命运转折的故事;而第三个是西南联大师生的故事(包含吴岭澜的那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共通的地方在于它们想要讲述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探讨,以及对生命和对青春的赞颂。这里面既有小情,也有大爱。本身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话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年轻过、都思考过、都迷茫过、也都抉择过。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被这部片子所打动的地方。
可是,作为一部主打情怀的作品,《无问西东》的三个故事显然是属于框架搭不起立意、剧情撑不住内涵的典型。全剧不仅没能讲好故事,故事本身更是漏洞百出。
比如章子怡、黄晓明的那个故事。明明在时间段上是该承上启下的一个故事,却因为剧情的稀烂整段垮掉。
我在这里必须要用“稀烂”这个词来形容,虽然我不明白是不是导演故意要把它塑造成稀烂来表达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故事里的角色就没有几个正常的。
首先最值得批判的应当是三人敬爱的许伯常许老师,因为按现代的价值观来看,这位许老师明显是个渣男。
他自己同别人许诺终身,拿着别人的供养读完了大学之后却又翻脸不认人(原因没交代清楚我只能认为这就是个渣男),被逼婚后既无力反抗却又不接受不沟通,终日只会以冷暴力相对。不仅没有点男子汉的气魄,也缺乏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智慧,倒更像是个无用的书生。
而许老师的老婆。最最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个没文化死心眼的泼妇,中间我才知道原来她是个被渣男骗了可怜人,但当她以福尔摩斯加柯南附体的智商找到N年前的王敏佳的作业本并带着人到学校闹时,我瞬间觉得其实我想什么根本不重要,在编剧眼里压根不存在人设这个词。
所以这么彪悍一个拿刀逼婚的人在看到王敏佳被打死以后就吓得尿了裤子然后选择了跳井,而她跳井以后许伯常这个人渣竟然能1秒钟恢复人性开始哭天喊地。
我劝各位千万不要把这种剧情当真,否则真会害死你。真实的情况一般是能拿刀逼婚的人不仅敢于打人,也绝不会在没打死人的情况下就选择跳井,而是应该跟街坊领居炫耀自己的卓越战绩才对;而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却要靠冷暴力来对付自己老婆的懦弱冷血渣男,在看见逼了自己那么多年的人死掉的时候也绝不会哭天喊地,而是应该嘴角微微一笑再顺势演一场戏罢了。
所以比起这些,陈鹏要给王敏佳解释原子撞击就拉着她跑整个清华园的逻辑简直算得上是严谨了。可我还是忍不住想吐槽,你陈鹏要是有这样的热血激情,至于看到人家拉个小手就忘了自己说过的“有人要照顾”了吗?
而在这些的比照之下,光天化日之下在清华园内就能批斗到大打出手还没人管,王敏佳脉搏都没了还能活过来也就可以不必太过计较了。
只是结合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来看,我还是不得不说李芳芳导演对于六十七年代时期的理解之狭隘和刻板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或许在她看来,那个时代就是最坏的时代,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才会被她刻画成一群毫无理性的变态。尤其当我看到那个跛脚的中央调查员智商还不如一个天天洗衣服的怨妇时,我觉得也只能这样去理解了。
除了在对历史问题的认知上我对影片所表达的难以苟同外,对于现实的问题我也有不同的看法。那就是在张果果“告密”这件事上。
影片所传达的观点是说:“我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但事实上我觉得这一导向既不公平,也不正义,完全是在传达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但是由于导演没有告诉我们张果果手上到底有没有David的违规证据,我只能分情况来讨论。
那先说有的情况吧。如果张果果确实有David以前违规的证据,那么他为了做“不是他们一样的人”的逻辑是成立的。但问题在于,他不以告密的方式来报私仇似乎很仗义,可他明知道自己上司违规甚至违法的事实却选择包庇的做法就符合正义了么?最终为此买单的说到底仍然是其他不知情的无辜者。
可是如果张果果手头没有David以前违规的证据,只是单纯不想去揭穿在“奶粉”提案上被陷害的事实的话,那他所说的“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就纯属自以为是。虽然受害者是他自己,他可以选择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是揭露事实真相不等同于告密。而他所说的“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岂不就是把两者混为一谈?
难道现实中一个受害者选择去勇敢的揭发凶手何揭露真相是一种可耻的告密行为么?
对此,我实在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导演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东西。
相比前两个故事而言,西南联大的故事简直算得上是精品了。当然它的好不仅源自于对比,而是确确实实有许多打动人的地方。
比如梅校长所说的“不要放弃对自己的探索和对自己的真实”;比如沈母所说的“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不是为了我而是希望你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这些话既有历史的影子,或许也有导演自己的价值传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金句不仅令人深感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生命与自我的哲思,也使得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怀得到了升华。
但可惜的是,电影有且仅有这些金句在撑住门面了,因为在这段故事的诸多剧情和细节上,同样显得毫无逻辑。
比如,王力宏开着战机去给孤儿们送吃的。飞机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重要的战略物资,一个普通飞行员有什么权限可以随意驾驶飞机?难不成导演觉得飞机都是他沈家买的,开飞机去送个吃的就跟我们现在开车出趟门一样方便么?更何况开飞机去送那么点吃的,飞机的各种损耗都远超过食物的价值了,他要真有自主调动战机的能力又何须再从基地“偷”食物去送?
所以这个情节纯属扯淡。
关于飞机同样扯淡的还有最后王力宏牺牲的部分。当时王的飞机燃料耗尽,最后选择撞击敌方军舰同归于尽。可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军舰是行驶在湖上的。
我当时就懵逼了,这特么是哪个湖?难道是滇池么?日军军舰要真出现在滇池上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日军开场5矿车攀科技,然后直接造了超时空传送机【狗头】。
比起这些大BUG,日军飞机轰炸光秃秃的山头、整个村子全是孤儿等等这些细节同样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所有的这些情节都透露着一种不严谨。
我曾在电影简介中是看到过的,说导演为了拍片筹备了14个月翻阅百万字文献和十余万张历史影像。但我在电影看到的东西,除了为了剧情而设置的各种桥段,其他的东西几乎没有哪样是超出了我一个参观过西南联大旧址的人的认知范围的(欢迎各位前去参观,记得请免费讲解的志愿者)。所以我不仅难以认同这部电影的水平,同样也对导演和编剧的用心感到不满。
我从心底里希望,我们的情怀没有停留在被文艺的金句就打动的层面,而是通过切切实实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很遗憾的给《无问西东》打个鼓励性的6分,希望这帮电影人能够以更严谨的态度来做电影。
我同样也希望所有我们这些心中还有情怀的人,能够对青春和人生弄个透彻闹个明白,不要“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