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唤醒你的是梦想,而不是闹钟。”高中的语文老师在课上有些激动地说。
当时正在学《归去来兮辞》,她顺便引申到了《瓦尔登湖》,并极力向我们推荐这本书。她说,它的作者就相当于西方的陶渊明。
梭罗是谁?我不认识。但她这样一解释,我大概也能顺藤摸瓜产生一些联想了,毕竟我是知道陶渊明的。
放学后逛校门口的书店,正好在卖《瓦尔登湖》。我瞧见了,便买了。一回家就迫不及待读起来。
读了几页,便想放弃。内容枯燥得堪比白开水,寡淡无味极了。很大原因在于翻译。文笔直白,读来只觉在读学术文章,不像文学作品。我不免失望,心中吐槽:老师推荐的书就这样?好像也没什么精彩之处嘛!
我陷入纠结。读不进去,可又心疼花的钱,觉得放弃不值。后来我将书放课桌里,何时有了兴趣就随手拿出来读一读。就这样断断续续,趁着课间读几页。一学期快结束了,倒是七七八八读完了。
有天好友经过我身旁,不经意瞧见我的书,有点惊讶地问我:“你居然喜欢看这本书?”我有点茫然,不知她什么意思,并心想:我根本不喜欢啊!我如实告诉了她我的想法。她才接着说:“我根本读不下去!太没意思了!”
好友的话让我突然发现原来这本书快看完了。我不禁心想:这么枯燥的书,我究竟是怎么看完的呢?
我回忆了一遍自己的心路历程。忽然发现,自己除了一开始有点排斥之外,后来也渐渐沉浸在文本之中了。如果要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一开始喝寡淡的白开水,喝多了,也就习惯了,还慢慢觉得有点滋味了。
再后来读《蒋勋说红楼梦》,看到了一句话: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令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这件往事。
作者说:“人生中一定要有忘记目的的时刻,有一天忘掉了某件事情,也许是该庆幸的事。”作者还说,《桃花源记》中最美的句子是“忘路之远近”,因为若没有忘路之远近,渔人就发现不了桃花源了。
我心想,这不就是我读《瓦尔登湖》时的体验吗?
一开始我强迫自己必须读,可到后来渐渐也就忘了最初这个念头。时断时续的阅读过程中,其实很多读了的内容差不多忘了,可读的当下,自己会在字里行间中身临其境般体验梭罗的生活,以及淡淡的喜悦清欢。
《瓦尔登湖》和其他书不一样。有的书中心明确,跌宕起伏,读来趣味横生。可我第一次读这般无趣的书。不要求自己读懂,不要求自己必须总结作者的目的,不要求自己读出深刻的意义,总之一个字——读就完了!
折磨到最后,我竟觉得没那么无趣了。好似错觉一样,觉得读来有滋味了,文字的美沁出来了。美不在文字,而在自然。如蒋勋所说,“你在欣赏自然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欣赏自己的生命”。
若非要抱着一个目的,有时反而是种束缚,读出来的东西是有限的,自己困住了自己。这次经验让我明白了,有时不要去思考文本本身。好的书是需要二次创作的,二次创作不在作者而在读者。作者的人生体验和读者的人生体验两者在阅读时相交汇,两条无关的线突然有了一个交点,在这交点之上彼此理解,生命的意义由此拓宽了边界。
梭罗在瓦尔登湖附近居住了两年。两年来产生的点点滴滴对一个心灵富足的人而言犹如江海般浩繁。若一口气把书浏览完,读者也许只能粗略地知道梭罗写了什么。然而忘记前后文,只记住当下正读的内容,将自己代入梭罗的世界之中,展开联想的翅膀,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慢慢会涌出一种感动。
有的文字需要“品”。而“品”取决于细腻的感受能力。越是平淡的事物越需要细腻的心。
浓烈的事物已经足够浓烈,用不着“品”。而平淡的事物不同。其平淡往往使人忽视它,粗浅地略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