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偶然了解,便开始了在汉服吧瞎逛的日子。五年前,第一次参加家乡汉服同袍的及笄礼;第一次帮助学姐在学校的广场举行拜师礼和汉服形制展示,递东西,找人丁;四年前,一有机会就给同学看汉服的宣传片,就给身边的人介绍汉服的形制和历史;两年前,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认识了更多的同袍,在汉服节帮着录像;一年前,留在国学社单纯的管管账;今天,能做的仍然是放PPT,录像。
忽然很想哭,原来这么久过去,依然只是知道汉服形制的皮毛,礼仪的泛泛含义,曾经被汉服春晚上的点茶和香道吸引,仍然只是有大致印象。曾经设想自己动手做汉服,但最后做到的是几个简单的发簪和发钗(被新手包坑的不像话)。这才发现没有尝试与进步是多么可怕。唯一感念的就是大一有空闲时间,借阅了学校图书馆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向内,未曾好好继续深入学习考证求取更多知识;向外,为了减少剁手,除了一两个汉服商家其他的均为关注,与如今的圈子似乎也远离不少。相关的,茶道、香道、汉舞、编织、剪纸...传统文化与技艺,竟然没有一个学会一点的,不禁哑然;传统的典籍,也是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中学语文课本学的就不好意思再说了...)
曾经说过汉服复兴不止汉服,那如今又还能做些什么呢?于自己也好,于汉服复兴也好,我想找出答案。
不是没有认真学过,大一的时候,想着彼此都不熟识,没有人知道我四肢不协调,就尝试了汉舞《礼仪之邦》,曾经大中午的在已拆校区的狭小宿舍,边看网上的视频边恶补...结果跳的仍然是不能见人。每次编织的活动都去参加,视频和图解也存在手机里对照着学,结果仍然是,编出了一个和中国结没有多少相似性的结(我一直觉得肯定有一次编对了然后调整的时候拉错绳了)到了大二,虽然有接触社团茶道互动机会,奈何大二忙的和狗一样,周末各种杂事,喝茶倒是喝了几次,可是学却没有丝毫进展。
五年前,我接触到的宣传形式是及笄礼和拜师礼的展示、汉服形制的展示、学校艺术节上汉舞的展示;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汉服节的主要内容(此处强调不是全部)仍然是及笄礼、拜师礼、形制介绍、汉舞的表演(今天还有香道、茶道等内容的补充,实在是赞)。这样看来,心中竟有几分难过,原本是对自己的无才华和不进步有几分懊恼,又发现我们的汉服宣传形式其实难出新意。说来好笑,甚至感觉会有熟识的同袍笑话,我这样一个没举办过活动的人,竟说三道四。
你问我,那你说还能办什么活动?我只能回答,暂时未有更好的解答。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常有一些新闻出现,某地的学校开笔礼巴拉巴拉,拜师礼巴拉巴拉,然后戳进链接一看,十有八九照片里的衣服辣眼睛...(我这不会引起公愤吧,只是就事论事哈~)有一些官员所谓的祭祖什么的更是槽点满满。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有时候还是亲朋好友特意发给我,我那个崩溃的内心啊!这种集体活动,就不能细致严谨一点吗?每次看到这些,宁可他们不提自己穿着汉服干嘛干嘛。(不能再吐槽了,收...)
始于衣冠,博于达远。用漂亮衣服吸引来一干妹子就完事了吗?不能吧(谁说是要用漂亮妹子去吸引汉子的,过来我绝对不打你)。那八个字真的要有所践行真的是很难很难。一起学习经典又为何不可?一起讨论形制变化与复原考据又怎么不会乐在其中?一起向师父学习古琴、茶艺、香道、又怎么不会颐养性情?一起学习礼仪又怎会让礼仪之邦的美誉仅仅停留在古代(此处表达一下个人看法,建议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一同学习)?一起在盛大的传统佳节着汉服、举办传统活动又怎么不会增添节日的乐趣?
不是人人都似我们喜爱历史或优秀传统文化,那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告诉他这其中的趣处,带给他快乐,会让生活更加丰富。不是人人都似我们有耐心透过汉服去了解更多,那我们用点点滴滴告诉他汉服所承载的思想与背后丰富的文化。
PS:真的很开心看到学校社团里一届一届汉服节活动的传承,这次活动人较往常增添了许多,尤其是汉子们(真的很难得啊啊啊)真的很棒,相信未来更好!
还有回顾完自己这么多年的毫无进步,决定要好好努力啦~不辱同袍之名!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如若不喜,关闭就好;
还有,如有雷同,算你抄我!(傲娇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