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战争电影中,尤其是我国早期的黑白战争电影中,在我方向前冲锋的队伍中,总能看到一名高举战旗的战士。因为太过显眼,这名战士理所当然会成为敌方火力的集中点。每当旗手牺牲后,后面总会冲出来一名战士,再次高举起这面旗帜,继续向前冲。
每每看到这里,陆海晨总在想:“这真是个傻瓜,举着那面旗子会变成活靶子的!这不是找死么!冲锋一次,得有多少人死在举旗上?举旗又打不死敌人,还白白牺牲这么多人,多划不来!”
但当他听到伍六一的这番话以后,他明白了,那是军人的荣誉!冲锋时的红旗,代表一个集体,代表着这个集体的荣誉,尤其是对于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来说。
当然,除了军人,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人,也十分重视荣誉,比如医生、教师,但他们远不如军人更重视荣誉。为了荣誉,军人可以为之牺牲掉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
可以想象,当苏军攻入德国柏林,把红旗插在德国议会大厦楼顶时,插旗的旗手内心该是多么地激动!柏林城里的苏军看到议会大厦上高高飘扬的红旗时,内心该是多么地自豪!
可以想象,当战士们听着身边子弹的呼啸声和炮弹的爆炸声,在经历了多日的疲倦、劳累、饥饿、伤病,蜷缩在泥泞的战壕中战斗时,看到敌方阵地中忽然竖起了己方的旗帜,内心该有多么地激动与振奋!捍卫荣誉的胜利可以使他们瞬间忘却所有的痛苦!
这不禁勾起了陆海晨内心尘封已久的回忆。
那是在他上学前班的某天,老师拿着课本讲课,课本上画着一组彩图,上面是各种各样的职业,有军人、医生、老师、科学家、工人、农民等等。
老师和颜悦色地问大家:“同学们,书上画的是几种你们长大了要做的工作,老师每说一种工作,如果你们喜欢,就把手高高举起,让老师看见,好不好!”
陆海晨把双手背在后面,张大嘴巴和同学们齐声喊道:“好——”
“老师。”
老师说完,班里有一些女生举起手来。
“医生。”
班里又有一部分女生举起手来。
“工人。”
班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举手。
...
当老师说到军人时,全班男生无一例外,全部高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有的男生生怕老师看不见,将两只手都举了起来。选择人数呈现出明显的“一边倒”,与刚才的那几种职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师笑着说:“好,既然男同学都喜欢当解放军,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那天放学以后,陆海晨还磨着老妈,从地摊上买了一顶军帽,那顶军帽就和北洋时期大帅们戴的那种帽子一样。那天,他回家对着大衣柜的镜子像模像样地敬礼,照了又照...
当年的场景现在如同电影一般清晰地展现在陆海晨的脑海中。虽然这部电影被封存了很久,但它的每一个细节仍历历在目,彷佛发生在昨日一般。
如今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那帮小朋友中,不乏有实现了军人梦想的——或是当了兵,抑或是考上了军校。也有的考进了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但更多的人,在后来成长的这十几年中,或因为家庭的原因,或因为所处环境的原因,抑或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渐渐改变了儿时的梦想——有的去了普本,有的去了医专,有的去了师范,有的去了财校,有的去了体院,有的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有的二十出头就在家乡开店,有的子承父业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有的穿上了号服吃上了号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