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三个影响我们做决策的原因,分别是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旁人决策诱导。
首先是外在环境,分为纵向推进和横向分类。
1.纵向推进里提到的案例“有些商家搞“集齐点数,兑换奖品”的活动。一种是从0集到10,还有一种是拿到积分卡时,已经有2个积点,集满12点方可兑奖。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积满10个点数。但研究表明,顾客会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因为一项任务如果起了个开头,人就会比较愿意完成它。”
这个案例让我联想到行为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所有权依赖症”。无论是有形的汽车、房子,还是无形的观点、看法,在“拥有”之后,人们对它们的珍视程度会大大提升。
已经有2个积分了以后,顾客会把这2个积分当做自己的所有物,不愿意丢弃,也正是这种心理,才能使顾客继续集满积分。
其实当我们把注意力从会失去什么转移到会得到什么,就能从这种心理上解放出来。
2.横向分类的例子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有个人去餐厅吃饭,看到菜单上分了好几个类别,比如开胃菜、热菜、主菜、甜点和水果等等,他当时看到有这么多选择,非常开心。于是花了很多时间浏览菜单,每类都点了一道,结果这顿饭远远超过了预算。他才意识到,如果菜单上只分成主菜和开胃菜,他不会被引诱点这么多。”
作为女生更深有体会的是护肤品和彩妆品牌的套路。单单护肤就有卸妆,洗面奶,爽肤水,肌底液,精华,乳液,面霜,眼霜等等这些分类。还根据各种功能,分了补水、保湿、美白、抗皱、抗衰等等。简直眼花缭乱,让人买不过手来。
这其实也是横向分类的例子。其实这些东西完全不需要每个都用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就好了。像我自己,就只有洗面奶,精华,面霜和防晒霜。
自己作为一名设计师,平常工作中也经常会用到横向分类。提供好几种方案,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然后客户看到会更开心,客户天然的就喜欢有选择性,这样更利于方案的通过。
然后是『内在决策偏差』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询问1000名美国民众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最有可能上天堂?”受访者认为当时的美国总统有52%的概率,著名运动员有65%的概率。
那受访者认为谁上天堂的机率最高?结果显示:是接受调查的人本身,比率高达87%。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数据反差呢?这是因为人天生就难逃一个决策的魔鬼,叫「高人一等效应」,这是说人通常会膨胀,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更厉害、更好运、更有才干。
这种高估还体现在责任承担上。比如有一个针对夫妻双方的调查研究表明:当让两人分别评估自己做家务量的百分比时,双方都觉得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占比更高。结果,两个人的自我评估值合在一起,远超百分之一百。”
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也许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感觉自己一直挺谦虚的。
但是只要回顾一下,每个人几乎都会在有些时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一个人、是与众不同的人。就像毛不易的歌《像我这样的人》唱的那样“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步入社会之后,在现实里摸爬滚打,变成了众人里的一个,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普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许多想法是不是因为这种偏差产生的,是不是可以有意识的补偿这种偏差产生的影响。例如觉得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给自己预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同时多多记录,更具体的了解自己的工作生活习惯,而不是仅靠感觉,很多时候自我感觉是会膨胀的。
最后是『旁人诱导决策』
我们在做决策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样的人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陌生人、亲友和权威。
1.被陌生人影响其实就是从众心理。是一种希望自己能被承认和接受的心理。所以在别人都这样做了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的随大流,避免自己成为不同的那一个。因为不同的那一个往往会承受更多的关注和压力。
2.而亲友的影响,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做“信息的鲜活性”。
即使自己之前做了很多功课,了解了很多信息,在做关键决策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亲朋里面某一个人讲述的切身体验。这种身边人的体验太过鲜活,通常具有一票否决权。经过收集信息你已经确定了的事情,只需要周围亲友有人现身说法,就会立马影响你的决策。
3.因为容易受到权威专家的影响,我们的生活里充斥了各种各行各业的专家。
这其实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不同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外行很难掌握,所以需要专家给出参考意见。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有能力去辨别专家的言论是否可信,或者是寻找到可信的载体和平台。
总之,想要避开决策陷阱,要从三个方面注意,外界环境、内在因素和他人影响。其实要做到这些都需要自己能够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避开这些心理陷阱,去做自己真正正确的选择。
基于这个基础,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向“伪心理学”说不》该书由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撰写。是心理学入门经典,有助于建立批判性思维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