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孤独症儿童教育纳入了新增专业,这是我国首次设立该专业。
据法治日报报道,根据我国的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孤独症人群数量庞大,而且孤独症的发生率近年来在升高。随之而来的是,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师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的孤独症儿童师资来源,一部分来自特教专业,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也提到要关注孤独症儿童教育。因此,设立专门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本科专业,符合我国的政策方向。
孤独症原因
孤独症是一个以遗传因素为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1.基本病因:遗传因素
自1980年来,各种研究均显示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遗传度高80%~90%。
2.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目前的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部分孤独症患者存在小脑发育不良、脑干萎缩、杏仁核缩小、胼胝体缩小、海马缩小、侧扣带回缩小、早期脑体积增大等。
3.生物学机制氧化应激假说
过氧化物增加,抗氧化能力减弱。
4.免疫异常假说
母孕期和出生后的免疫功能异常和神经炎症反应。
5.脑一肠轴假说
肠道菌群异常,导致免疫异常和/或营养素转化吸收困难,最终影响神经发育和功能。
6.兴奋抑制假说
y-氨基丁酸(GABA)失衡。
7.神经肽类假说
某些神经肽异常,例如催产素、褪黑素。
8.离子通道异常假说
钙离子、钾离子等通道异常。
9.营养素缺乏假说
因外源性或内源性原因导致营养素缺乏,例如维生素 D3、omega-3等。
10.其他因素
目前,还有学者探讨重金属、空气污染等与孤独症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11.诱发因素
母孕期不利因素
目前有研究显示,母孕期不利因素是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母孕期高龄;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较大:母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吸烟、服用某些药物、情绪不稳、出生时缺氧或窒息等。
后天的环境因素
特别是在患儿大脑发育关键期,其接触的不良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孤独症表现:
如果儿童出现了孤独症,他们会有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总喜欢重复一些刻板的行为,对一些非玩具类的物品,持续玩上几个小时也不感觉厌倦;他们还会有智能障碍、感觉异常,常会伴随着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当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接触的时候,家长可能就会比较担心自家的孩子是否出现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也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所以发现儿童有孤独症倾向时要注意及时治疗,那么,儿童孤独症症状有哪些呢?
1、社交障碍
当孩子出现孤独症时,他们往往会有社交障碍,不知道应该怎么与他人交流,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很难和小伙伴玩到一起,对父母也缺少安全、依恋的感觉;他们经常会独处,没有兴趣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等。
2、语言交流障碍
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有些孩子两三岁仍然不会说话。随着病情的发展,正常语言发育后还可能会出现语言倒退,比如在两三岁以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比较清晰的语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会丧失,他们往往会沉默不语。
3、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的孩子对正常儿童所喜欢的游戏、玩具往往不太感兴趣,他们会对一些非玩具类的物品感兴趣,比如瓶盖、转动的风扇等。对于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持续的玩上几个小时也没有厌倦感。平时还可能会有反复拍手、转圈、跺脚等,进行一些比较重复刻板的动作。
4、智能障碍
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都不高,少数的患儿可能还处在正常的范围内,大多数患儿会出现智力障碍。
5、感觉异常
孤独症患儿常常会有感觉异常的表现,比如对听觉、视觉、痛觉等都特别迟钝,别人与他们讲话的时候,他们就好像没听见一样无动于衷。有时候也会对某一种声音或者图像有特别的喜好或者特别的恐惧等。
6、伴随精神分裂症
有些患儿长到青春期时候,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经常会出现幻觉、妄想等。
康复训练方法:
孤独症患儿可通过行为分析疗法等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
长期康复训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训练任务或活动,让患儿掌握生活和学习技能的办法。
行为分析疗法就是通过分析患儿的情况,给患儿设定目标任务,然后反复训练,完成任务。
操作起来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能力,设定目标
先分析患儿存在的问题,如发现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表现为不会穿袜子等情况。
我们就可以通过训练,让孩子学会穿袜子。
第二步,分解任务,强化训练
我们需要把这个动作分解成4个简单的步骤,再逐步训练患儿。
把袜子先套到前脚掌,然后拉到后脚掌,再拉过后脚跟,最后把袜子往上拉穿好。
每次训练只针对某一个分解步骤进行,每完成一个分解步骤,就算一次任务达成。
第三步,给予奖励
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我们都必须给予奖励。
奖励物可以是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也可以是食物、玩具等。
孤独症八个干预方法:
1.语言表达训练
通过重复让患者模仿所要教导的目标语言,主动发出目标语言,辅助方式包括语言提示,视觉提示或姿势辅助,然后强化患者主动表达所教授的目标语言。
2.自然情境教学
自然情境教学指在家庭、学校或社区等日常生活情境下进行教学的一组策略。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中的互动。自然情境教学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交流能力、人际交往和游戏技能。
3.家长培训与干预
通过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支持,使得家长能在家庭和社区等日常环境中持续对患儿进行干预。家长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和游戏能力,同时能有效减少问题行为和无意义的自我刺激。
4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能力,包含但不限于恰当的眼神接触,使用肢体语言,对信息做出反应,发起和结束互动等。
5.基于故事的干预
由治疗师或父母为患儿编写故事,在其中展示一个特定情境,并以患儿能理解的语言说明在此情境下被期待的行为方式。
6.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由6个阶段组成,从用图片提出简单要求开始。最终达到用图片表达简单句型、回答问题、对他人的问题做出回答和评论等高级的沟通。这种方式可以改善患儿的沟通能力,促进其言语的产生和发展。
7.日程表
以图片、文字符号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活动或活动流程,可以帮助患儿更好的理解所处的环境及其日常行动,降低未知因素带来的情绪困扰,更快速地独立完成任务。
8.同伴介入训练
通过训练有社交能力的普通儿童,指导其与患儿建立恰当的社交模式、从而提高患儿社交能力的一种干预方法。
6.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由6个阶段组成,从用图片提出简单要求开始。最终达到用图片表达简单句型、回答问题、对他人的问题做出回答和评论等高级的沟通。这种方式可以改善患儿的沟通能力,促进其言语的产生和发展。
7.日程表
以图片、文字符号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活动或活动流程,可以帮助患儿更好的理解所处的环境及其日常行动,降低未知因素带来的情绪困扰,更快速地独立完成任务。
8.同伴介入训练
通过训练有社交能力的普通儿童,指导其与患儿建立恰当的社交模式、从而提高患儿社交能力的一种干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