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听到谁谁谁考研成功上岸,谁谁谁还在划水,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十年之前我也是考研党中的一员,虽然遥远,但有些却记忆犹新。现在我只是想把我觉得重要的一些东西写下来,如果有人能从中获益,那再好不过。
首先我是一个二本院校的文科生,2009年参加考研,首战成功上岸985,总分409,英语62、政治75、专业一136、专业二136,这个分数在当时算是很高的了,不是炫耀,更多的是欣慰,毕竟付出终有收获。
大学时期的我跟大部分大学生一样,朝气蓬勃、个性张扬而又懵懂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每天除了上课,还剩下一大把时间,不是吃就是逛,每天穿梭于学校周边各种小吃店,服装店、理发店、礼品店,甭提有多开心了。如果你把我当成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你就错了,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从大一到大三看了不少书,不下三百本,不是租书看就是在图书馆借,什么书都看,其中有一次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当时借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本关于复仇的书,晚上十一点宿舍熄灯了,还没看完,那故事太引人入胜了,怎么办?结果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一气呵成把书看完,感觉太过瘾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时光。
真正决定考研已是大三下学期的事,其实现在看来,这个决定这个时候定刚刚好,为什么呢?因为太早决定考研,你会放不开手脚,视线总是局限在所考的专业之内,不会广泛的涉猎各种书籍,你的知识、你的眼界、你的格局被锁定一个狭小空间内,从长远来看,有点得不偿失。毕竟考研只不过是你人生中一个小小插曲,而且你所谓的课外书与考研并不冲突,相反大有裨益。所以现在我会跟我的学生讲,不要过早给自己的阅读定片区,要到处走走,才会看到更多的风景。
至于结果有点意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我主要是从宏观上来讲的。
动力+能力+毅力=成功
1、有动力
动力是马达。动力是指你强烈的考研愿望,如果把考研比喻为一架马车,那么动力就是那匹马。只有强烈的考研愿望,迫切地希望考上研,你才能马不停蹄义无反顾的奔赴前方,如果你目标不坚定,时不时的犹疑要不要考研,那么你会在考研的路上走走停停,那你注定走不了多远。所以一旦决定考研,就不要再犹豫,也不要去想能不能考上,没考上怎么办,这些没用的问题。
2、有能力
能力是轮子。这里的有能力是指你的学习能力,它就是马车的一个轮子。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我一直在学习,怎么会没有学习能力呢?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同样上课,同样学习,可是有些同学的学习效率就是高一些,其实并非是他们智商高一些,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拥有学习的能力。怎样才能获得学习能力呢?不同的科目不同的人千差万别,需要大家自己慢慢摸索,只有经过自己思考而成的才能真正为你所用。我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心得。
首先,要建立知识模型。尤其是专业课程,通过两三年的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点应该很清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建模,认真理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章与章之间的联系,这些是隐含在知识点背后的内在逻辑,这有点烧脑,需要认真思考,一旦你掌握了,那受益往往超乎你的意料,那些记了又忘忘了又记的死的知识点,突然变活了,而且无需从三到四的死记硬背了,因为你真正的理解了,变成了你的东西,存在你的脑子里,什么时候要用调出来就是。
其次,要广泛涉猎。除了专业书籍里的东西弄懂之外,一定要广泛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对你的考研很有帮助,也许对你的人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多考生考研往往局限于那几本参考教材,而且可能考的分数也不错,可是在面试的时候却被刷下来了,为什么?偶尔听一些导师说过,这些学生除了参考教材中知识,其它一问三不知,知识面太窄,后劲不足,想想也不难理解。只有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多的知识,知识点越多,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越多,形成的面就越多,面与面之间的联系就更加立体深刻。而我更想强调的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广泛的阅读是你一生的坚持。我把我喜欢的一句话推荐给大家共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有毅力
毅力是马车的另一个轮子。考研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一定的毅力很难坚持到最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结果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有1/3的人坚持不到考试,又有1/3的同学不能坚持考完,尤其在考完英语政治之后,剩下的1/3有1/3能考上,可见只要坚持到最后,就已经给你打败了很多对手。
诚然, 动力、能力和毅力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光有一腔热血,没有学习能力,只会蛮干,那只能说呕心沥血,很痛苦,但结局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如果仅仗着自己学习能力强,没有动力没有毅力,任谁也无能力为力。所以只要扎扎实实的坚持到最后,再加上一点点方法和一点点运气,肯定能成功地考上你所期待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