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1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儒、圣贤,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仅有他的“心学”思想,还有他不凡的人生轨迹。
透过王阳明的成功,我们对孩子教育会有哪些思考呢?我在此抛砖引玉,提两点拙见。
第一点。孩子的少年,一定要玩的尽兴。
王阳明早年是非常好玩和顽皮的,几个例子,一个是十三岁的时候用怪鸟捉弄他父亲的妾;另一个在在京城读私塾的时候,在来回路上,对市井商街总是留恋往返;再一个是十五岁怀着好奇心独自到塞外骑马练箭、观察边防。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就是十七岁新婚之夜去了道观跟一个道士彻夜畅谈。
总之,王阳明是在十八岁(祖父王伦去世后)才开始变得内敛、谨慎,并认真准备科举的。大家对他的转变也很诧异,他自己说,觉得自己的过去太过放任,从今以后要规范自己了。
少年玩的尽兴,成年之后才更容易沉下心来干事业;少年玩的尽兴,成年之后才不会觉得被亏欠,才不会有想“补回来”的想法。
第二点。祖父母的爱有“无私”之处,父母的爱经常带有“自私”的成分。
我们读王阳明传记的时候,有一个感觉,就对王阳明的影响而言,其祖父(王伦)甚于父亲(王华)。尽管王华是状元及第,并京城为官,而王伦仅仅算是乡间一仕绅。十岁之前,由于父亲在朝为官,王阳明是跟祖父一起在余姚生活的,后来祖孙二人被王华接到京城居住。在我看来祖父王伦对王阳明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品德,王伦的品德影响了王华和王阳明两代人。
其次是气度与境界,王华高中状元的时候,当地名流各界纷纷前来道贺,王伦却若无其事,跟平时一样。这让身边的小孙子很是触动。人生大起大落,无所动容,这是何等境界!
再次是无私的爱,这一点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总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要求和目标去做,而且常常是强迫的。王伦呢,他理解孩子的天性,所以每当王阳明因为不用心读书而被责备的时候,祖父总是帮他说话。正因为有祖父的支持,王阳明的少年才玩的尽兴。试想,如果一切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目标也是父亲设计的(一个状元的名头和一副官帽),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岂不要少了一位圣贤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