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病人服药8付后,感觉已没有盗汗症状,只是身体还是没有多大的力气。我觉得应该踩“刹车”了,让患者自己身体去恢复,不再用药了。
中药要用到“刀刃”上,过与不及都不好。有人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多吃两副除根。这种说法不科学,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都有偏性,没有偏性怎么治病。比如这个盗汗患者药方中的生地黄、地骨皮都善于清虚热、除骨蒸,为凉血退热除蒸之佳品,可是其药性寒,如果多用会伤阳,尤其对本身虚弱的病人。所以能不吃药治好的病,就不吃药;能少吃药的病,就尽量少吃药。那么吃中药何时踩“刹车”?都说吃中药“中病即止”。这个分寸如何把握呢?
以感冒为例,一个风寒感冒的病人,怕冷、头疼、身痛、咳嗽,脉紧、苔白,服用辛温解表发汗的药,医生一定要关照患者,吃到身上已微微发汗,脉静、身凉就可以了,不要再可怜买来的药了。如果一个呕吐的病人,吃了药,胃中安和,呕吐止,也就可以了。再比如药性猛烈的攻伐药,象大承气汤,大便已下,便秘已除就可以了,不要再用药了。诸如此类,我认为用药到了病了,身体已经舒服了,就不要再用药了,而不再如老百姓所说的巩固巩固了,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用中药何时才“刹车”,我现在也是属于摸索阶段,更多的例子,我也说不出来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