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前腊八,我们都会想到腊八粥,想到过年,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喝一顿腊八粥是许多人期盼已久的事。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主要食粮不是今天常见面粉和大米,甚至都不是玉米这种粗粮,而是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地瓜面。就是一种产量很高的白地瓜生切成片晒干后磨成面或者将地瓜干直接蒸熟吃。甚至于过年都包两种饺子,数量有限的几个白面饺子给老人吃,其他人吃地瓜面饺子。腊八粥因为放了好几种豆类和粮食,给吃惯了地瓜干的人们带来一种不同的口味而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贫穷的生活决定了大家只有在腊八这一天才能喝上一回,因此颇受孩子甚至大人们的期待,而且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可以吃顿好的,这更赋予了腊八一种重大节日前所特有的愉快氛围。
据老人们讲,我们当地还曾有个关于腊八的笑话。当时的教育水平有限,人们通过上夜校来提高识字率,而夜校老师其实也是本地的学员毕业后担任的,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员很难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其中有个学生(夜校学员和教员的年纪相仿)问老师,希腊是什么意思。那个季节刚好就是冬天,即将进入腊月,正是大家盼着过年的时候,这位老师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被腊八粥馋坏了,脱口而出:希腊就是希望过腊八。这一句解释引得下面的学员们哄堂大笑。此笑并不是嘲笑,而是会心的笑,憧憬的笑,相信他们是很期盼过腊八才会有此一问,教员应景的解释让大家很开心。从此,希腊就成了一个让人遐想的名词,成为我们当地人传统节日腊八的相关词汇。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别说腊八粥这样的稀饭,就是鱼肉等副食品都吃着不很起劲,开始琢磨着吃走地鸡甚至吃野味。所以当年的“希腊”情怀也就越来越淡了,倒是不少老人怀念当年吃的地瓜面,开始千方百计弄瓜干做地瓜面,还有人特地种了地瓜吃瓜叶,可能是为了忆苦思甜,重温艰难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