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天,我去书店无意看到了一本书籍。书名叫《死亡如此多情:百位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如果大家有闲暇之际,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感悟。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
02
我有一个亲戚,他是人民教师,为祖国培育着英才,现在已经退休了。每个月有几千元的退休金可以领。他和老伴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实现了老有所养!如果生病也不用自己掏钱,国家会帮他报销!但是如果人不在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某天,他去阳台上晒被子,不小心掉下来了,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昏迷了,他的子女马上帮他送到医院抢救。
主治医师出来跟老人家的子女说:“病人年纪大了,各个功能器官已经衰退了,抢救已经没有意义了,只会增加病人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以及破坏病人的躯体”。家属称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他活着。
因为家属的坚持,医生不得不切开奄奄一息的病人的器官,为他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且不停地灌入各种药物,所有医生都说这都是无效的治疗。只能靠机器维持着生命........
病人的子女自以为尽了孝心,而且维持每月退休金可以照样领。当然我们也非常理解眼睁睁看着挚爱的亲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有多难。可是没有想到给他带来莫大的痛苦........
病人已经无从选择了,因为他已经没有说话的权利了。而且无法讲出自己的心愿和需求了。只能听从子女的安排了!
现在病人虽然活过来了,只是比死人多口气而已.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毫无知觉。当然现在已经出院了,从医院的病床移到自家的床了。
听他老伴讲,白天帮他翻身和倒尿不觉得可怕,可是一到晚上静悄悄地,呆在同一个房间觉得很恐惧,有时候还要叫隔壁邻居一起陪护。这样一躺已经好几年了……
03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对于将死之人,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创造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自然而然,是病人的子女自做聪明的横加干涉,让将死之人的死亡过程变得痛苦又漫长..........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告,与普通人相比,医生更不愿意自己在医院里度过最后的时光,也不愿接受抢救手术和进入ICU。2014年,斯坦福大学曾对一千多名医生进行调查,有88.3%医生声明自己拒绝“心肺复苏”
有些医生重病后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甚至还见过有人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当然,医生也不想死,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医生也想和我们一样,希望长命百岁,尽享生活的美好与融融亲情。但他们又是最知道现代医药和医疗技术局限和结果的人。在两害取其轻的原则下,他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较少痛苦和与家人平静地分享最后时光的离开方式。
人总是要死的, 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的更好!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