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向外人做解释的时候,会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个不以为然的“标签”。实际上这确实是标签,隐形在我们生活中不易察觉且很容易形成习惯的标签。
当你去亲威家吃饭,孩子不想吃菜的时候,你出于自我防御,会说:“哦,他比较挑食。”
当客人和你女儿说话,而她把脸转过去的时候,你会做出一个牵强的解释:“她有点害羞。”
你五岁的孩子不想和其他孩子去游泳,你会告诉其他家长:“他害怕水,对新事物需要一段较长的预热时间。”
想想看你曾经是不是这样说过?
这时,我们的孩子会听见你所说的一切,也会记在心里。
孩子:“我妈妈认为我害羞、挑食、需要长时间预热。噢,那我就是这样的。我最好还是离游泳池远一点。”
但是我们该怎么说呢?在和亲戚一起吃饭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总不能一言不发吧。
我们怎么做才能既帮助到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不由得陷入一个角色当中,同时又能关照到好心的朋友和亲戚?
一个非常实用的 “万能”短语,就是:“等他准备好。”
“约翰尼准备好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新的食物。”
“别担心,我相信马瑞准备好的时候,会愿意和你说话的。”
“孩子,我知道你准备好了,会去游泳的。”
这些话传递给孩子的一个信息:他感到不自在的事情,你是不会强迫他去做的。但是你也不会看到他停留在原地。当他感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来决定是否去改变。
帮助孩子从标签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
一、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正要找修理工来修冰箱,你就发现插头松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当时脑子里乱糟糟的,但还是想着到失物招领处看一下有没有你的手套,这就是负责任!”
二、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我们需要两瓶牛奶,你觉得把钱放在钱包里更安全,还是放在口袋里更安全?”
“莎端,你能用改锥把抽屉的把手弄紧吗?”
三、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妈,你的外孙子今天打针的时候真的很坚强!虽然很疼,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四、以身作则。
“我以为能赢你,输了是不好受。我也想赢。不过,我还是要输得起。祝贺你!”
“孩子,我希望收拾一下车库,这里太乱了。我知道,不用一下子都收拾完了,每次只收拾一部分。”
五、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孩子:“体育课上我跳绳没跳过去,老师说我协调性差。”
妈妈:“我不这样认为,记得你四岁半的时候是我们这里第一个不用辅助轮就会骑自行车的。”
六、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我不喜欢看到你的新火车轨道玩具被乱踩。不玩的时候,把它们收到箱子里去。”
孩子们对父母的评价是很在意的,有时候,一个字、一个眼神、 一个语调就足以告诉孩子,你是个又迟钝又讨厌的人,还是一个有能力又受欢迎的人。
当孩子被看作一个“讨厌的人”,会不会感觉为了避免被排斥,必须保持自己?然后觉得被拒绝和冷落,孩子会不会生气,想弄坏他们的拼图,以示报复?
如果当孩子被认为是受欢迎和有能力的人,会觉得自己就会用受欢迎和有能力的方式去做事情,如果犯了点小错,会选择放弃还是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所以需要父母改变态度和利用技巧,去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但是这真的不易,这也是身为父母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当孩子一再不改他们的恶习时,不仅需要我们克制自己不去强化他们的负面行为,不对他们大喊:“你怎么又这样!”而且需要我们花时间制定计划去帮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
最后要提醒的是:我们不必给自己套上“好妈妈”“坏爸爸”“溺爱型妈妈”“权威型爸爸”的枷锁。我们都是普通人,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
和孩子一起生活, 不仅需要我们耗费精力和体力,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智慧和恒久忍耐。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些,也不必苛求自己,正如我们不必苛求孩子一样。
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
3.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4.以身作则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6.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读书笔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