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们从立春走到了大寒,跟着二十四节气,走过了一整年美好的时光。我把在每一个节气当天写成的24篇短文汇集在一起,便成就了《人间节气》这本小书。春夏秋冬,一路走来,我由衷地感到世间很美好,日子很充实,生活很快乐。
我们经历了立春时节的“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走过立夏时节的“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体验了立秋时节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来到立冬时节的“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我们观察了每个节气的“三候”,观察了七十二候对应的物候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从立春时节的初候“东风解冻”,到大寒时节的三候“水泽腹坚”。这期间,水獭开始捕鱼了,燕子开始飞回北方,苦菜已经枝叶繁茂了,寒蝉开始鸣叫了,喜鹊开始筑巢了,冰冻到了湖水的中央。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
我们感受了“二十四番花信风”。我们从小寒时节一候的梅花,看到谷雨时节三候的楝花。四月八气二十四候中,二十四种花按时为之开放,从小寒一直开到春暖,每一种花都含情脉脉地反映着时令的变化。“二十四番花信过,独留芳草送残红”,二十四种花陪伴我们走过寒冬,走过暖春,走到绿肥红瘦的夏季,我们从不孤独。
我们关注了每个节气的农事安排和民俗活动。起源并发扬于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内心善良的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朴素的追求。这当中的一句句农谚,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充满睿智,是民间农业技术和生活经验传承的重要方式。《说文解字》里说:“谚,传言也。”这些朗朗上口的农谚,既保存了农史事象的印记,也充满了乡土民俗的醇香,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遗存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历代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将山河大地、草木鱼虫、自然奥秘、世俗民情、生活智慧、人文典故以及世间万物都容纳在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赋当中,囊括了春夏秋冬各种物候、气候与自然规律的微妙变化,凸显了古时人们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留下了众多千古传颂的动人诗句,极大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时过千百年之后,依然还能有着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情怀。
跟随着二十四节气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了寒冬过去,定是春天,滚滚雷声之后,万物清明,迎来小满,人间芒种,熬过了三伏天,自是金秋硕果累累,雪落无声时,梅花暗香浮动,四时流转,自然成岁。当我们善待天地,悲悯万物,以谦卑与感恩的心面对自然与生活时,我们必定恍然明白:人间节气,如此美好。
每一个节气的更迭,都给了我们深深的期盼,也给了我们悄悄的惊喜。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惊喜地发现,人间一切美好总能应期而至,而且还会如期重逢。如此,我们的生活有了四季,时间有了痕迹,生命有了轮回。
当前,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节气的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很多人对节气的价值认识不足等等,但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以及农学、民俗学等专家学者都已经行动起来了,通过出台法规政策、扩大宣传力度、编写知识读本、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努力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工作,让二十四节气以崭新的面貌,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与生命之中,让人与自然,让世间万物更加和谐相处。
我所任职的工作单位安徽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正在实施的“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节气24堂课”公益项目,深入社区和学校,围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诗词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长期精耕细作,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慈善组织在传承与保护二十四节气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尝试与探索,以期推动广大青少年关注二十四节气,重视身边的气候与节气变化,从而了解、热爱、体悟和传承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并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和智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二十四节气最初产生于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所体现出的气候特点更契合这一地域的特色,而我长期生活在江淮地区,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我所观察与记录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表述出来的文字,可能与之存在一些偏差,甚至可能出现知识与科学上的理解错误,敬请各位朋友指正。
本书得以出版,特别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疏利民老师,他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本书出版过程中,也得到了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合肥市青年路小学、合肥市南门小学等学校的大力支持,他们安排学生公益性地提供了二十四节气主题插画作品。这些精美的插画作品,都是他们精心组织与指导青少年学生创作出来的,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说心里话,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融入二十四节气的教育机会。可以说,这是我们的良苦用心。
人间节气,如此美好,我们一直走在美好的路上。
苏长兵
癸卯年冬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