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孙绍振11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忌平面滑行的解读,空洞无物。解读者没有读懂诗的妙处,读诗时所知不比读者多。所以,才会不厌其烦地把诗翻译成不着边际的散文。

最为流行的解读,认为这首诗写离愁,特别说这首诗的离愁“越来越重”,这种“愁”的感觉,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而是从评论者的阅读经验里冒出来的。我国古典诗歌中,离别的主题大抵是与忧愁有关。但是古典诗歌的主题到现代发生了变化,五四以后,无论是最早的康白情的《送别黄浦》,还是后来殷夫的《别了,哥哥》都没离愁,现代的交通和交往方式与古代已经有根本的不同。送别时的感情肯定也比古代多样化。徐志摩自己的名作《沙扬娜拉》虽然写到离别的忧愁,但那是一种“甜蜜的忧愁”。

其实这首诗光凭直观就可以看出它的风格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伤情态”,特别不能证明是“愈来愈凝重”的。可以揭示出差异(矛盾)来,就可以分析了。

“再别”,是一种告别。从原声语义来说,应该是和人告别,但这里并没有和人告别,这是第一层次矛盾。第二层次的更深刻的矛盾摆在眼前。现实生活中有和云彩告别的吗?由此可见,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通过这种想象,使人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为什么是轻轻的呢?就是因为他在和自己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这里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一种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不适宜,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这是一种梦的境界。这种梦美好到要唱歌的程度,但是又不能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因为,这是个人独享的。这一句雄辩地表明了,这是诗人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是一种美妙的、幸福的音乐。

“夏虫也为我沉默”,有人理解为凄清冷落的离愁别绪。 如果说一定要谈离愁,那也是象《沙扬娜拉》所表现的“甜蜜的忧愁”,甚至是甜蜜多于忧愁,而且是单独的甜蜜。

深入还原一下,这里可能有一个徐志摩不能名言的真正的秘密。920年徐志摩结识林徽因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后来林徽因回国和梁思成结婚,而此时,可以推断徐志摩此诗当与林徽因有关。“轻轻”“悄悄”,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偷偷的来重温旧梦。

徐志摩的这首诗突出了古典诗词的桎梏,摆脱了离愁和大白话的幼稚。把意象和情绪集中在一个心灵的焦点上。这个焦点不仅是一般事物意象的焦点,而且是一个动作的焦点。诗的构思集中到“轻轻”“悄悄”上来,这种凝聚式的构思模式,正是从旧诗和散文的诗赋中解放出来的历史里程碑,这不但是徐志摩的,而且是整个新诗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