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释义:谄,用卑贱的态度奉承、讨好别人。夫子说:“对国君行君臣之礼,人们却以为在献谄媚。”
历史背景:当时鲁国是君弱臣强,鲁国国君被三家架空,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而且三家还常常违越礼仪,使用天子的礼乐。时人习非成是,反以事君尽礼为谄。在这种黑白颠倒的社会风气里,对行君臣之礼的人,大家反而觉得不太正常,反倒认为别人是谄媚,巴结国君。
引经据典:
孔安国注:“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
张居正先生解释道:“盖当时公室衰微,强臣僭窃,上下之际,多不循礼,惟孔子欲明礼法以挽回之。如过位则色勃,升堂则屏气,违众而拜堂下,闻命而不俟车,这等循礼,当时反以为谄,则礼法之不明于天下可知。故孔子之言如此。”
《朱子集注》引程子注:“圣人事君尽礼,当时认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
本章夫子为我们演示:“礼”在行持过程中遭遇阻力怎么办?
思考题
“事君尽礼”是谄媚吗?
学习之前,我会认为“事君尽礼”是谄媚,学习之后,我感到很惭愧,这是我的凡庸之想。夫子的“事君尽礼”正说明了他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勇而无畏。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大家都不依礼而行了。唯有夫子在认真地用礼法挽回世道人心。
夫子为人处事,是依据道义而行,所重视的是道义,是意诚心正。夫子做每一件事,不是考虑哪件事情是否能成功,哪件事是否能带给自己多大好处,才决定去做还是不做,而是他觉得依礼应该做就去做。哪怕遭到所有人批评指责,他都有那种勇往直前的勇气。
夫子作为的臣子,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因此他的“事君尽礼”是忠君的表现,是他在“臣”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不是谄媚。
这一章夫子用一个字来概括“礼”行持时需达到的标准:“尽”。内心意诚心正,依道依礼,外行质直柔和,坚守道义,勇往直前。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坚守你应该坚守的道义,时刻把握住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让自己活在道义担当中,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当中。为什么我们在行持中往往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最终泯灭了自己的理想和真性情呢?原因在于自己内心的正知见质不纯、量不够,说到底还是圣贤文化没有在我们内心深处扎根、生发。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最大的收获是:
首先,以诚敬之心面对一切的人事物。
其次,学圣贤就不要怕别人非议。
第三,学了以后,要去做,外在形相做不做得到先不重要,掌握中心内涵之后要尽心尽力去做。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对境,都始终看守好自己的那颗心,起心动念的那份仁爱的存心。
只要是有礼的,就去做,做自己该做的,让别人去说吧!
在学习中,老师说:“圣人的道德,表现出来的必定是质直柔和。”质直柔和也将是我学习的方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此策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