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始终觉得,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成年后的表现,多多少少会有其在孩童时受家庭与父母的熏陶。故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不无道理。
环顾左右,大抵如此。原来有一同事,精神有点问题,疑心病甚重,听领导说,其母亦差不多。原来有一远房表亲,其母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其女大抵差不离。原来还有一邻居,其母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凡事都从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出发,毫无公德心,其女一模一样,以至于老大不小了还嫁不出去,最后给人做了填房。还有一位,原来曾在同一村居住,现在不知到哪儿去了,其简直与其母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论和哪位说话,她总要把人家的话在心里翻过来覆过去覆过去翻过来地琢磨个十几遍,主要是看看那里面有没有其他意思,你说好玩吧。
所以佛曰:“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大概是说,臭味相投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比较容易走到一起,而政见不合,人生观价值观不太一样的人是很难长期共事,甚至住在一个大家庭里的。故古人的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注意了,只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在来看,所谓的“门”“户”并非一成不变永远世袭。《庄子·山木》云:“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