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 的罗振宇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国民总时间(Gross National Time,GNT)。互联网的界限,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NT,日均的GNT=W*T,年度GNT=W*T*365。当人手一部都手机,上网速度不成为障碍的时候,互联网扩张的人口红利消失,而所有人能够付出的在网络上的时间是一个有限值。 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到达了互联网的边界。下一步的竞争,就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争夺用户的关注资源。
我认为,在这样的竞争中,消费者会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只购买精品:我将精品定义为产品价值与占用时间比值高的产品。产品价值因人、因需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可能是学习成果、工作产出,也可能是健康改进、或幸福感受等等。基于这样的假设,我将人群分为生产者、引导者和消费者三类人群。
生产者,从事的是产品生产,目的是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价值产品。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将在自己的细分领域中深耕,而不再追求巨无霸。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考虑产品的稳定性、舒适性、美观性,和客户的个性。
首先是产品的稳定性,这是产品的最基本性能,耐得住经久使用,能够带给客户稳定预期的产品。任正非说,“在测试中你要捣乱,你要变出花样来折腾这个东西,看它还有没有问题。发现问题就要发个大奖状,奖状发多了就说明你的产品不需要维修了。 ”“华为以后要像日本学习,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考虑质量问题,进行质量管控,这样我们就可以控制成本。 ”稳定的产品可以降低企业的维修成本,提升客户对于质量的满意度。
其次是产品的舒适性和美观性。目前逐渐被越来越多认识到的人体工学,已不仅考虑使用者使用的习惯,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更利用使用者的习惯,将产品的使用风险降低。而对于美观的追求,看看高颜值小鲜肉的受欢迎程度,想想MUJI性冷淡风的追捧者们。
产品的个性化虽然放在后面,却不意味着它重要性最低。相反,这个时代正在朝着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不注重个性化,才是误解消费者,失去消费者。定制服装,定制首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定制化产品走向消费者。
引导者的作用,是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桥梁的人,他们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介绍生产者的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推荐合适的精品。
作为引导者,首先是引导者自身的能力。这一方面,豆瓣是典型,很多人已经养成了看书看电影电视前,先去看一眼豆瓣的评分如何。绝大多数时候,豆瓣的评分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很多的小众电影电视在上映即时并未获得很大的反响,却能够在事后被大家所关注,很多都是受益于豆瓣的评分和推荐。作为引导者,需要足够的专业性权威性之外,还需要能够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没有那么专业的消费者能够理解专业术语,甚至爱上某些他们原本不懂不在购物清单里的东西。比如《罗辑思维》里面读的很多书,其实并不在大众的阅读范围内,因为罗振宇的讲解,大家有兴趣去阅读。
对于每个产品来说,花里胡哨,炫人耳目的广告也许不再那么能够迷惑消费者,理智的消费者更愿意去做专业的性能比对,小米的粉丝能够接受小米的饥饿营销,一个原因不正是因为小米的高性能指标?而质量好的产品在被消费者使用认可后,可能在其细分领域形成口碑效应,带来更多的消费。
最后一点引导者的作用,是还可以做组合推荐。对不同的消费者,推荐不同的消费组合,生活消费组合,办公消费组合等等。
消费者,更加理智的消费者,需要重新组合时间,最大化自己的24小时的使用效率。
未来未必每个人都会成为时间管理的专家,但必然会去学习时间管理的几种方法。
缩短无效工作时间,比如通勤时间,选择在家办公,或者在家附近的工作场所办公。缩短常规生活整理时间,比如厨房小家电可以解放许多厨房时间,扫地机器人可以解放打扫时间,而断舍离让家更整洁,选择更简洁。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大部头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短片,音频等可以在碎片时间内完成的内容。
投入健康时间,增加幸福时间,让时间带给自己更多的自由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