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对相邻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顺序相反则进行交换,这样,每一趟会将最小或最大的元素“浮”到顶端,最终达到完全有序
代码实现
在冒泡排序的过程中,如果某一趟执行完毕,没有做任何一次交换操作,比如数组[5,4,1,2,3],执行了两次冒泡,也就是两次外循环之后,分别将5和4调整到最终位置[1,2,3,4,5]。此时,再执行第三次循环后,一次交换都没有做,这就说明剩下的序列已经是有序的,排序操作也就可以完成了,来看下代码
oc:
// 冒泡排序
- (void)bubbleSort:(NSMutableArray *)arr{
for (int i = 0; i < arr.count - 1; i++) {
BOOL flag = true;//设定一个标记,若为true,则表示此次循环没有进行交换,也就是待排序列已经有序,排序已然完成。
for (int j = 0; j < arr.count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self swap:arr from:j to:j+1];
flag = false;
}
}
if (flag) {
break;
}
}
}
swift:
func bubbleSort(arr:inout Array<Int>){
for i in 0..<(arr.count - 1) {
var flag:Bool = true//设定一个标记,若为true,则表示此次循环没有进行交换,也就是待排序列已经有序,排序已然完成。
for j in 0..<(arr.count - 1 - i) {
if (arr[j] > arr[j + 1]) {
self.swap(arr: &arr, a: j, b: j+1)
flag = false
}
}
if (flag) {
break;
}
}
}
根据上面这种冒泡实现,若原数组本身就是有序的(这是最好情况),仅需n-1次比较就可完成;若是倒序,比较次数为 n-1+n-2+...+1=n(n-1)/2,交换次数和比较次数等值。所以,其时间复杂度依然为O(n2)。综合来看,冒泡排序性能还还是稍差于上面那种选择排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