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我带家中初中生去看她爹。初中生她爹—一我的先生—一今年三月份去了新项目部,修高速公路的一段。
从先生出发到国庆节七个月时长,期间,先生六月份回公司办事待了三天,七月去北京培训开会,我周末上京见了一面,加上这次国庆节陪了先生三天,我们总共见了三次面。临走,我小心问先生下次何时见面,先生没有回答。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再见面,怕是要等过年了。一来路途遥远并且不便利,没有直达航班也没有直达火车,至少24小时才能到项目部驻地;二来,初中生已升初三面临中考,学业压力大不方便请假。也只有过年才有长假。
作为流动单位的家属,一家人一年只能团聚三四回,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好在如今通讯事业发达,长时间的分离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影响,倒也无伤大雅——这是乐观积极的看法。我作为亲历者,只是拿这个当成安慰自己的幌子罢了,其中自有一番艰辛。正如《中国机长》所展示的航班人员工作情况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世间职业,隔行如隔山,冷暖自知,谁都不容易。
一
电影在还原事件的同时,顺便向大家普及了一下机组人员工作流程。无论哪个时间段的航班,机组成员的素质都是过关的,所有服务流程也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时间早晚而有所不同。
正如电影中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所说“我们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训练,……这就是我们的意义……”作为普通乘客,我们乘坐航班时,都觉得航班一定会平安抵达目的地,极少会去想遭遇空难。久而久之,空姐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远离地面的漂亮的端茶倒水的服务员。观《中国机长》之后,你还会这么认为吗?电影至少刷新了我对空姐的认知感——一切平安时,诚然,空姐的作用就是端茶递水。然而一旦有意外,就展现了她们的专业素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迅速判断,果断处置。
影片中,航程开始就有"水土不服"的乘客,故意刁难空姐。我作为一名资深护士,我们一度被列为"服务行业",这也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现象。面对同样的情境时,我们和毕男的处理方式大同小异,以更真诚的心态和完美的行动服务,让人满意而归。而意外发生时才是检验水平的时刻。令我印象深刻的,毕男讲话的声音,断句的节点,停顿的频率,无一例外都有种让人安心的魅力。我猜空乘人员的培训说不定就有与说话相关的项目,要不就是乘务长毕男的与众不同之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意外发生时,无论是机长或副驾驶,还是乘务长空姐,各司其职,大家共同合作,才有完美的结局。因此,可以相信无论哪个航空公司无论哪次航班,合作才共赢。
二
我未曾关注过当时事件时乘客的反应,但是就影片所展现的,乘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灾难面前,大多数人更趋于理性。电影的表达更客观更真实。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事件的亲历者,我们会有什么表现?
愤起暴走吗?飞机都在横冲直撞,连站稳都难做到,更别提来回走动;悲泣哭号吗?悲泣可以,哭号会耗费大量氧气,所以,省点耗氧量多坚持一会儿是一会儿。所以,听从机组成员的安排指令是不二法门。
100多位乘客,只选择了两三个不合作的,而且还听从劝告,改"邪"归正。电影隐晦的教育大家,相信专业的力量!毕竟专业人士,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演练过专业的应急预案,除了相信专业素质,我们别无选择。
机长很牛掰,小人物也了不起!
三
观影时,我一直感慨航空人待遇高。确实是高风险。以配合部门为例:塔台,不同区域的控制中心,机场联动救援部门等等,他们工作强度等级很高,高薪自是水到渠成的。
不说普通人,单单那几个主任级别的,需要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担当。需要迅速判断并处置,而且还要思考在事件之前预测并防范。通常,理论扎实见识丰富是必需的。没有金刚钻,很难揽下瓷器活。
纵观整部影片,确实让人击节赞叹!我们明知事件结局,依然被电影制作所感动,依然被情节设计牵动心神。
这世间,谁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