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 ,草长莺飞。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春天最美的风景,就是捧书静读的你。
在烂漫的春光里,我们“一墨读书会”的孩子、家长们与百班千人第18期共读活动携手。
瞧,《红蜡烛与美人鱼》散发着墨香,小川未明带着他的25个经典童话,向我们招手。
春天最美读书时,走吧,我们一起出发!
2019年3月16日晚上7:30,一墨读书会的家长、孩子们准时相约,开启了百班千人第18期共读之旅。
这次共读分享包括三个环节:郑重签名、新书先知、走近未明。
郑重签名
请大家打开书的扉页,郑重地、认真地、工整地书写自己的名字,名字下注明日期。
一笔一画,代表的是自己的态度。
新书先知
大家还记得,以前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会先看哪些方面吗?
通过大家的回答来看,封面、封底、前勒口后勒口、目录,大家都留意到了。只有刘云老同学提到了“序”。看来,这次的“序”大家还是忽略了,一会儿再作为重头戏吧。
抢答开始:
从封面你知道了什么?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出版社是哪个?
有个别同学把译者也说成了作者。冯佳宁马上进行了纠正。
看封底,有两个称号,能证明小川未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哪两个?小川未明儿童文学经典三册,包括哪三册?
这三部作品,囊括了小川未明最经典的童话,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呢?
王天鑫:语言优美,情节紧凑,想象力丰富,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抒情色彩,呼吁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前勒口
补充介绍了一下翻译家彭懿的资料。(自从现场听彭懿老师讲过他拍摄鲁冰花的故事,我就格外敬重他。)
彭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还是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摄影家。
我告诉孩子们,四三班的李老师还买了他现场签售的《妖怪山》,可以去借着看看。
后勒口
自己读一读小川未明的话,可以发语音上来。
通过创作诉诸纯真情感的闪光和自然的良心的裁断,并表现少年时代的特有的梦幻世界的故事,使读者沉醉于美与忧愁的氛围之中,这便是我所追求的童话。
——小川未明
如果从里面提炼三个关键词,你会选择哪三个?
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纯真”“梦幻”,第三个词各有见解。
刘云朗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称赞:纯真情感,梦幻世界,美与忧愁。
目录
这本书一共有25个童话故事,作者为什么以《红蜡烛与美人鱼》命名呢?
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看大家的回答,老师知道大部分同学,序言读得不够。
现在我们认真地来看一看《小川未明和他的童话》。
走近未明
这个序言包括三部分,我们一部分一部分来读。
1.思考:这部分讲的是什么?如果从这部分提炼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影响深远”。
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川未明的童话影响深远?
这部分作者写了两个非常有名的日本作家、画家对《红蜡烛与美人鱼》的回忆,请你再读一读他们的回忆,看看他们对这部作品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标出表示他们印象的词语。
回忆一下后勒口,用小川未明的话来说,是哪两个词?
大家对照阅读,马上发现是:美与忧愁。
2.请大家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很多同学概括起来 有点难度,说成了“小川未明的生平简介”,董锡泽第一个说出来“经历”大家才恍然大悟。
我们开始一段一段读,一点一点走近小川未明:
他的童年,生活在什么环境下?他的哪些作品与他的童年有关?在文章中标出来。
他的中学,用两个词概括?
他进了哪所大学?对他影响深远的人有哪些?他发表的哪篇作品确立了他的作家地位?
大学毕业之后,1907年,他发表了什么?
1910年,发表了什么?这部作品被称为?
《金环》这篇童话,发表在什么时候?
1921年,他发表了什么?这部作品被称为?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 源于什么?在文中标出相关句子。两段经历,一幅画,一个传奇,分别指的是什么?标出来。
1926年,他出版了什么?
3.说一说这部分讲的是什么呢?
董锡泽首先先提炼了关键词:评价
冉析可做了补充:人们对小川未明的作品的评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怎么评价他?70年代呢?80年代呢?现在呢?
回到封面
聊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部作品的名字叫《红蜡烛与美人鱼》了吗?
大家都肯定地回答:它是未明童话的最高杰作。
刘云朗理解更深入:老师,我认为除了这个故事被称为“最高杰作”,也扣上了小川未明说的话里“美与忧愁”的一种氛围。
阅读探究
阅读一个故事《红蜡烛与美人鱼》,完成批注,看一看哪里体现了美,哪里体现了忧愁?
明晚分享:《红蜡烛与美人鱼》里的“美与忧愁”
附:打卡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