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于2018年12月《东方文化周刊》作者:敏娜
初识邹英姿,在一场慈善拍卖会,有一幅刺绣佛像飞天在展厅里展出,让大家先睹为快。慈善拍卖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捐赠。在绣像前,很多人驻足,惊叹于她刺绣的工艺,更钦佩于她的善心,这幅作品全场拍卖价最高。真正认识邹英姿,是跟随同事去拜访。文联安排读书班,我们先期考察行程。绣馆位于镇湖西南角,是一栋两层小楼,主人独具匠心,把一楼设计成展示空间,二楼设计成奖品陈列室和接待室以及工作室,阁楼是她的绣坊。小小的绣馆,匠心独韵。让人对这个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绣娘充满了好奇。
从“悲欣交集”到“缠绕”
一楼有一处设计了帷幔,顶上呈现的是佛窟里飞天的造型。又是飞天。一楼南边太阳最好的地方,置一绣架,阳光好的冬日,绣娘喜欢在这里作业。一楼二楼的墙壁上挂满了她的作品。二楼茶室穹顶竟是一处可以看得见天空的玻璃穹顶,深秋的上午,阳光洒进来,让人神清气爽。英姿梳一条很长的辫子,穿着麻布的长裙,淡淡的妆,恰到好处的笑容。好客的主人,备好了茶点招待我们。从走进绣馆开始,我们目不暇接。仿佛进入一个刺绣精品陈列馆。一楼墙上一幅《悲欣交集》掠去了我的心神。这是弘一法师的绝笔。这个小小的绣娘竟吃透了书法的精气神,把这四个字的精髓入木三分。这深深的感染了我。走到二楼,一幅作品把我深深的吸引,我从来没有见过有这样的刺绣作品。主体是几根枯枝,藤蔓缠绕其间,山霭重重。四季变化在背景和整体色调上,或缤纷,或浓烈,或凝重,或肃杀……盘根错节的枝蔓在扭曲的姿态中张扬着生命的原力,绯红、艳黄、翠绿、莹蓝等诸多明亮的颜色交织着,仿佛一团团火焰喷薄欲出……她心中缠绕着的万千愁绪,最终化作了在盘错的枝节中依旧不屈地怒放着的生命。我惊呆了。传统的刺绣,讲求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有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而闻名。一般来说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而眼前这幅作品,不柔,不清晰,甚至有点糊里糊涂,但是,我被深深的缠绕了。原来这幅作品是邹英姿的创新之作,名为《缠绕》。作品以滴滴针法绣成,针脚短而密,画面的虚实、疏密、浓淡变化自然,意境深远。它打破了传统苏绣的格局,开创了新的方向,“每个人都有烦恼苦闷的时候,有时甚至绝望,但艺术家的作品应当始终是愉悦并给人以希望的,这种希望最终也会温暖你自己。”邹英姿这样说。眼前的她,很清澈,也有深邃,很俏皮也很倔强,有时展现出童真的一面,有时,又仿佛穿越进历史的深处,让人捉摸不透。好一个有趣的绣娘!
千娇百媚说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艺术。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宋代,苏绣出现了欣赏性的绣品。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清末沈寿创造的“仿真绣”,开创了一代苏绣新风。至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争艳。苏绣发展到今天,不仅每年产出大量的日用绣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拓宽新门类、采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绣和镶、嵌、印、贴、雕、绘等各种技艺手段综合运用,制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审美感的产品,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的手艺,常变常新,为美化历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苏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代代苏绣艺人,钻研技术,把苏绣技术发扬光大。
为绣而生
上世纪70年代,邹英姿出生在苏州镇湖镇上,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刺绣之乡,拥有绣女八千,她的母亲和姥姥都是当地有名气的绣娘。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自古以来“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邹英姿从小就在妈妈的绣绷旁爬来爬去。与很多当地人一样,几岁时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学习刺绣。母亲对她极为严格,“我的童年是在绣架前度过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皮筋,她只能一边偷看母亲的眼神,一边着急完成手里的活。小学三年级,她绣的几朵桃花,竟然得到了市级奖状。中学毕业,她就专门去刺绣大师王祖识家中学艺。学成归来后,二十出头的邹英姿,很快有了自己的绣馆。1997年,她感染了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期间,她没有荒废时光,而是补上工艺美术专业课,到苏州工美学院进修,她如饥似渴的系统学习书法、雕塑、摄影、绘画等个艺术门类,充实自己的艺术生涯,这为她今后的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露峥嵘
在镇湖镇有,1万多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一条街上开出了近三百家绣庄,还涌现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卢福英等一批能绣制高档精品的绣娘,在各项博览会和工艺品评比中摘金夺银。2006年,邹英姿的《贵妃醉酒》《生命系列》等作品已在国内重要的工艺美术展赛上获得金奖,人物肖像是苏绣中难度最高的,也最能体现绣者的艺术水准。她用针线作画,绣出马来西亚国王和王后,作品被马来西亚王室收藏,悬挂在马来西亚大皇宫。年轻的她,开始以独特的风格,位列苏绣艺术家之列。2013年,国内外媒体上播放了一则新闻。中国丝绸文化周在英国伦敦大学拉开帷幕。在这次文化周上,大英博物馆公开收藏了中国苏州三位绣娘的作品——梁雪芳的《荷韵》、姚慧芬的《四美图》和邹英姿的《缠绕》。这也是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邹英姿位列其中。不到40岁的她,已是苏绣界响当当的人物。
不落窠臼求创新
在别人看来,得奖有多荣耀。只要不断的重复,便可以衣食无忧了。但是邹英姿不这么想。拿到奖的那一刻,她想到的是:“今后我怎么办?刺绣界有一个现象,模仿得奖的作品。别人不断的样稿我的创作,那我怎么办,我也不断重复吗?那不是我的生活和感悟。”她很困惑,接下来的路该怎样继续?每一次迷茫如何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把苏绣做的更好?这是邹英姿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苏绣创新者不断超越自我寻求蜕变的探索。邹英姿努力了很多年,直到发明滴滴绣,拿下全国第一个刺绣技艺专利,完美的诠释了她的突破与创新。发明滴滴绣,源于孝心。2006年,她决定绣一幅素描画送给母亲,绣什么呢?她决定绣自己的眼睛。她长得很美,一双眼睛仿佛会说话,在尝试了乱针、平针,都觉得不满意。她突然想起儿时母亲为家人纳千层底鞋时的情景,旋即想到了“打籽绣”般以点带面的手法,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点,来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纳底鞋的针脚短而密,所以我缩短了针脚,这样丝线对光的敏感度便大大减弱,也解决了刺绣作品光影变化不定的问题”。她成功了。在朋友的建议下,英姿背上作品,走进了知识产权局,凭借“滴滴针法”获得中国首个针法发明专利。
绣心中的模样
清代画家石涛说:“收尽奇峰打草稿”。意思是艺术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她开始寻找身边的感动,太湖边的大白鹅,其实也很有个性。每株小草都会开花,他们的生命和我们一样,都是平等的,都值得歌颂与赞美。一年后,她交出作品《我的家》,内容是最常见的家乡实景。《秋水》《若水》《莠》等作品里,沾着露珠的狗尾巴草呈现惊人的美,《快乐的豆子》里,嫩绿的豆荚怀着“豆宝宝”,就像等待分娩的母亲那样安详;《小鸟》中,几只胖嘟嘟的傻鸟站在枝头,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四处张望着……在她的作品里,生命不再有高下之分,就连一株不起眼的莠草,也欣喜着自身的美丽,骄傲地绽放着。英姿生活在苏州,这些年,家乡越来越现代化,老派苏州人过日子的精致和恬淡却渐行渐远,邹英姿拿起针线,想留住记忆中江南最美的一面:春雨微醺的烟柳雾堤,漫天的落红里,小鸭子正排着队欢快地游泳;冬天,堆满了积雪的落木掩映着老户人家的院落,雕花的砖墙上,一只猫咪正信步徜徉……邹英姿说,她喜欢江南在旧时光里不疾不徐地行走着的那份安详。从此,她不再绣样稿,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绣出自己心中的模样。从内心的感受出发,表达自己。2009年,第二件滴滴绣作品《缠绕》诞生,斩获“2009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寻梦敦煌
去过一次敦煌后,她爱上了这里。敦煌,是她灵魂的故乡。滴滴针法的短针绣出来的斑驳肌理,充满风化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感。佛教内容《敦煌观音像》《阿难》端庄肃穆,写意的《鸣沙山印象》意境深远。2010年前后,她创作出根据汉画像砖、楼兰书法、青铜器等汉文化元素的一系列作品。在以画像砖石为题材的《孔子六艺》《长乐未央》等作品里,画像的刀凿痕迹和历经岁月洗礼的沧桑与厚重,汉代艺术特有的古朴刚硬的风格,都借助滴滴绣得到了完美呈现。《楼兰残片》《汉简》里,破旧的绢素,浓淡枯润的墨迹,松散的麻绳捆住的汉简,依稀可辨的只言片语,让人恍惚间产生错觉,仿佛穿越了。当《司母戊大方鼎》《子龙鼎》作品横空出世,青铜器暗绿的色调、斑驳的锈迹呼之欲出,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金属质地似叩之有声,一朵横出的梅花飘落点点花瓣,以大自然的永恒和历史的变动不居丈量出悠远的时空距离,同时带入了“我”的情感和存在,其他作品黯然失色。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苏绣原来也可以展现这样的作品!邹英姿的作品受到了学术界和市场的双重肯定。敦煌壁画、彩塑、残卷、瓦当,开始出现在她的绣架上。用技艺展现了似与不似之间,技术的进步,苏绣,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家国情怀——复刻《凉州瑞像图》
从苏州镇湖八千绣娘中走出的她,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绣娘,她用一根绣针,绣出她心中的姑苏水乡和人生态度,更用丝情线意,绣出华夏文脉几千年的绵延。《凉州瑞像图》是迄今为止被发现,中国古代留存下来最大的一幅刺绣作品,绣制于初唐时期,距今近1300年的历史,原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之中,是一件高241,宽160公分的巨幅刺绣。1907年,被斯坦因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道士王圆箓手中买走,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为了复刻绣像,邹英姿从英国辗转美国。在洛杉矶盖蒂博物馆。漂洋过海跨越半个地球见到佛像,她跪下了,情之所至,热泪汹涌。出发时她咳得很严重,家人劝她不要去了。在见到佛像的那一刻,她仿佛痊愈了。英姿深情凝望着这幅历经千载的古老绣品。即使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风尘,眼前的绣像依旧恰到好处的艳丽,释迦牟尼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笑容安恬而慈悲。邹英姿如痴如醉,在美国的四天里,她每天拿着一柄放大镜站在绣像前,细细地观摩着,色彩、结构、线条、针法……她要尽可能地记住《凉州瑞像图》的每一处细节,每一分神韵。作品不在祖国了,我要把她复刻下来。回到苏州,邹英姿反复实验,终于领悟到了《凉州瑞像图》绣法的奥秘,英姿发现,绣像的许多地方都呈现圈状的针脚纹路,每一处的纹路都不尽相同,跟当今程式化的刺绣有着天壤之别,富有别致的美感。她亲自动手,一针一线把它复制出来。复刻的过程,历时两年,在此期间,邹英姿数次去敦煌、北京和杭州,请教专家,拜访学者,查阅典籍,请敦煌研究院的数位专家到苏州的工作室讲课,撰写有关《凉州瑞像图》刺绣的论文,终于完美复制,1500多年了,丢失的《凉州瑞像图》,终于,又回来了!
守正出奇文化自信
一针一线地,佛像在邹英姿的手中似乎重新有了呼吸,飞舞的丝线一针针穿过绣面,也滴滴流淌进了她的心河。生死,苦难,悲喜,爱欲……几年来,邹英姿以敦煌为题材创作了《释迦牟尼像》《敦煌经文与阿难》《阿难》《月华》《迦叶》《胁侍》《思维菩萨》《鸣沙山印象》等多幅作品。邹英姿的微信名字叫 “一尘”,问她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在敦煌的沙漠里,我甘愿做一粒微尘。”在对苏绣题材和风格变革的探索实践中,滴滴绣充分发挥其独擅的优势——滴滴绣较短的针脚大大减轻了丝线的反光作用,在收光的同时使得作品的气韵变得内敛古朴,甚至能够还原器物表层的包浆的质感。滴滴绣在邹英姿的手中,渐渐绵延出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息脉络。她的世界变得通透了,心灵也澄澈起来。有人告诉邹英姿,她绣的佛像是多么慈悲。邹英姿莞尔一笑:“哪里是我在绣佛像,分明是佛像在绣我啊!”2017年邹英姿的刺绣作品展“禅心绣悦”在南京爱涛艺术馆举行,展览上,人们感受最强烈的两个字是震撼!年轻的她,行丝走线,绣出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绵延!綉出了一个小小绣娘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与深情,綉出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梦!邹英姿还在思考的是:苏绣既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要坚守“艺术高地”,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来。“中国人用不着对西方艺术顶礼膜拜,我们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积淀里,可供后人学习的东西多着呢!现代人要多多地‘向后看’,反观我们的文脉,同时看清自己的内心。”
英姿成功了,她成为了苏州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的创新给苏绣注入了新的活力。邹英姿的成功来自于她的纯粹,她是一个职业绣娘。她是靠刺绣养活家小的。邹英姿的成功,来源于艺术上的追求,她的作品不断的突破,不断的打破原来的东西,创作新的东西。邹英姿的成功来源于她的执着。为了复刻画像,她辗转2个国家,数次奔赴敦煌,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张大千。当年的张大千临摹敦煌画像,是多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是张大千坚持下来了,他的画作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邹英姿也坚持下来了,复刻之后,她的进步惊人。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邹英姿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她想在刺绣这一艺术类别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尝试,去再现祖先智慧的结晶,才能无愧于苏绣这门古老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