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断舍离》是本不错的书,读完获益匪浅。这是讲如何整理房间的,整理家务的。是的,干净、整洁、通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停的在做加法,最起码我是这样,越来越累;生活应该是轻轻松松的,大概应该是做减法的。做加法的模式是学会这个想着学会那个,得到这个想着得到那个,欲望不停的在涌动。
如果从技术方面来举例,做着java想着kotlin;学完android,想着web;今天rxjava要熟悉,flutter也是很多企业的招聘要求了。混合式开发,前端JavaScript,vue,css都熟练吗。一看到这些,前期整个人多少是有些焦虑的;在《断舍离》出现之前,我已不感到焦虑,已经心里放弃,接受不会就不会的现实。学的东西不用那么多,够用,实用就行。这和《断舍离》的思想应该是相同的。
我也有时会刻意去读好些书,读完这本想着读那本。读完《杜甫》,想着读更多杜诗相关书籍,杜甫相关的书籍就买了好几本;大概有所认识后,想着去读读了解唐朝的各大诗人,读完《边塞诗》,又接着去搜索《高适》,《李商隐》,《辛弃疾》,我对信息的渴望过于强烈,这种强烈一方面可能来源于不安全感,也来源于想要一口气把大胖子吃下来。又比如,想着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于是就买了好几本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书籍。《细说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等等。读完后,又觉得自己应该像专家一样,应该去读第一手资料,《魏书》,《晋书》等等。焦虑不断。
又比如,在生活中,工资达到了这个数a,有时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可以比这个要更高。最起码认识我的前同事是这么认为的,又或者看到能力不如自己的同事,薪资待遇之类的要比自己好。是的,一点点不平衡,焦虑。又或者,车、房,虚荣、攀比。
在不停的做着加法,人是大概越来越丰富了,多少有些感觉。但是,感觉没有得到真谛。书中所引用的《道德经》里一句话启发着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想要获得知识(信息),就要做着加法,越来越多。可是想要获得智慧,就应该做减法。大道至简。舍去旁枝末节,舍去纵纵横横,提取提炼精华核心。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真得需要去读吗?读完有什么意义吗?
生活的样子是什么?我有去实践吗?我应该怎么做?
这几个问题不想写了,有点晚了,零点了。收笔。
说另一个问题,今天整理了一下午和一晚上房间。在践行断舍离的第一层,扔东西,保持房间的最可能的通透。但整理过程中,原本被我贴上“丢弃物”标签的几样物品,被我刀下留人了。
我扔掉的有:
两双鞋子,虽然还能在穿,但我不想穿了,太旧了,不好看。
几件破旧的衣服,扔。
几个好看的盒子,可能留着有些用,或许能装装东西,扔吧。
我没扔掉的有:
一样是小的臂包,这个是比较久之前买手机,厂商送的。一直没用使用过,冷落2,3年了。
一样是件褶旧的毛衣,这件我哥的毛衣,被我拿来穿了,随我东奔西走,估计以后也不会穿上它了,因为我要买新衣服穿。
一样是迪士尼的米奇红衣服,也是一段故事,舍不得扔。又觉得扔了怪可惜的,留着嘛,好像也没有太大必要。
还有事锅铲,一个透明玻璃碗,两条没有在穿过的校裤,一件自己不想再穿的外套。
第一样,我感觉我用着(zhe)着(zhao),放个手机,工卡刚刚好。虽然我没用过,但感觉我之后我用着着。
第二样,第三样,情怀。看样子之后会把它们扔了。
还把床大致挪了下,腾出更大的空间。
第一次断舍离,多少有些按着自己想法了,没有完全的把除去“现在”的“自己”的东西都处理掉。我感觉还是保守点好,万一哪天想要用哪样东西,又得买,也是烦。先慢慢试下吧。
作者的“7, 5, 1”原则很好,果然很有艺术气息,点赞。“7, 5, 1”就是保持简洁,通畅,不要拥挤。我把一瓶兰花放在窗台上,就几乎放了一瓶兰花,果然感觉很好。要是多放几件,就感觉太拥挤了,多少回少些美感,甚至美感消失。
就先这样。等第二次断舍离尝试,或者第二次刻意收拾房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