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生】
文:李彦 欢迎关注!
转载分享请私信,盗文抄袭必究!
百济名将黑齿常之
自从韩国将由中国端午节演变而来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便将世人的目光聚集到身边这个不安分小邻居的文化层面,愤怒的国人却发现他们试图申遗的远远不止这一份文化遗产。
这几年,从彼岸传出的小道消息中,时常可以听到孔子、朱元璋、李白是韩国人等无稽之谈。
但今天笔者要讲述的这位为大唐立下丰功伟绩的黑齿常之却是一名货真价实的韩国人,这位百济名将在归顺之后的二十余年间,为大唐边事呕心沥血、屡建奇功,留下赫赫威名,至今仍受两国人民尊崇。
一、百济名臣
黑齿常之出身于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百济宗亲家族,其家族在百济国世代为官,常之本人也曾担任位列二品的达率之职,而这个时期朝鲜半岛上的三国之间却是风起云涌。贞观十六年(642),百济王义慈联合高句丽举兵进犯新罗,新罗势穷,急遣使赴长安求援。
作为三国宗主国的唐朝此时正处贞观年间,国稳民安、四境咸服,为了彻底解决辽东边患,“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决定亲自统兵出征三国最强者高句丽。而后唐高宗又于显庆五年(660)联合新罗遣兵一战攻灭百济,活捉百济国亡扶余义慈、王子扶余隆。
身居百济高位的黑齿常之恨唐军劫掠其境,私下从前往唐朝的押运队伍中逃脱回国,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极具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黑齿常之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便聚集三万余人,甚至一举将前来平叛的名将苏定方击败,迅速收复城池二百余座,百姓七十六万户。
虽然经历了三年的艰苦抗争,黑齿常之最终在唐军的强势压迫下出城迎降,但其出色的领导和军事能力给唐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为其入仕唐朝后受到重要打下了基础。
二、河源威显
唐朝之伟大不仅仅在于其物质之繁盛、军力之强悍,更为重要的是其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唐朝的开放遍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深度和广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为特别是唐廷对于异族的重用前朝后世绝无仅有,这种开放的特性也促使大唐的社会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在朝鲜半岛给唐廷留下深刻印象的黑齿常之,也正因其出色的军事能力从而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浓墨一笔。
龙朔三年(663)黑齿常之归附唐朝后便被任命为左领军员外将军。而此时的唐朝与吐蕃边境暗流涌动,后终于因争夺吐谷浑故地和安西四镇而爆发大非川之战。
然而唐军的不幸战败促使吐蕃趁势占据西域和青海,直接威胁到唐境西北边防。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唐廷逐渐将战略重心从辽东转向西北,同时调遣与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刘仁轨有故交的黑齿常之为洋州刺史(今陕西洋县)。
黑齿常之在此临近蕃境之地熟悉地形、整顿军伍,随后便于仪风三年(678)九月跟随李敬玄统兵十八万,深入青海腹地反击吐蕃。黑齿常之在此经历了其从百济旧臣走向大唐名将的人生转折,正式开启为唐征战的戎马生涯。
青海大战的结果笔者前文有述,唐军在业余统帅李敬玄的率领下窝囊战败,但这种小败而非惨败也得益于黑齿常之于绝境之中夜袭吐蕃,斩首千余。唐高宗接到战役塘报后,对常之大为赞叹,将其擢升为左武卫将军,河源军副使,黑齿常之一战便奠定了其作为大唐早中期名将的地位。
三、独掌河源
而后调露二年(680)七月,吐蕃遣大将赞婆(论钦陵弟)领军三万乘势进攻河源,河西镇抚大使李敬玄率军迎击,两军激战于湟川,唐军却又遭遇失败。
关键时刻,身为河源军副使的黑齿常之见战局不利,率领精骑三千,连夜发动暗袭,斩首两千余级,打得赞婆单骑而逃。
黑齿常之以其雄武再次力挽狂澜,唐廷不再犹豫立即将其擢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将整个河源地区驻防大事全权托付于他。
获得唐廷嘉奖和信任的黑齿常之不负众望,立即上疏三条举措以备河源:一为增兵镇守;二为置烽戍七十余所;三为开垦良田五千顷,唐高宗全盘接受。
受到鼓励的黑齿常之如火如荼的开展河源防线的建设,在其不懈努力之下,河源地区“战守有备”。驻守河源的七年时间内,黑齿常之时常遣兵深入吐蕃防地,焚烧军粮、截获马羊,“吐蕃深畏之,不敢犯边”。
黑齿常之凭其一己之力撑起大唐西北防线,将三战大败而陷入劣势的唐朝西北战略形势彻底扭转,形成唐蕃势均力敌的相持局面。
这样的韩国名将,可以来一打!
四、北平突厥
公元683年十二月,执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长达三十二年的唐高宗因病驾崩,天后武则天大权独握。
“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武后当政之后,唐高宗时期的元朝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或杀或贬,引起唐朝勋旧极为不满,名将李勣之孙李敬业便于公元684年9月,以匡扶王室为口号发动扬州兵变。
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定,而参与平叛的黑齿常之因忠心于武后便迅速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垂拱二年(686),崛起漠北的后突厥再次犯边,武后旋即将黑齿常之从河源调往漠南,以备突厥之患。
初入北境的黑齿常之在两井之处,领兵两百大破敌军三千,给予后突厥以下马威,此战对于对抗后突厥屡遭败绩的唐军而言可谓极为宝贵。
垂拱三年,已经升任燕国公、燕然道大总管的黑齿常之再次率军回击后突厥,唐军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处遭遇突厥军,两军随即发起大战。唐军在黑齿常之的率领之下英勇异常,大败后突厥,唐军追逐逃兵四十余里直至漠北才返回,后突厥势力因此大衰。
正是这场大胜让唐军部分将领产生轻敌情绪,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认为可以乘机一举铲灭后突厥国,竟然不听从武后旨意、决定绕过主帅黑齿常之,自领精兵一万三千人出塞二千余里突袭后突厥。深入敌境的爨宝璧孤立无援,又被突厥掌握行踪,最终遭致惨败、全军尽没,黑齿常之好不容易才打开的大好局面就这样被猪一般的队友尽数破坏。
然而这一仗也是黑齿常之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场大战。此时已经完全掌握大权的武则天谋划废帝自立,但却遭遇大唐贞观之后最危急局面——内部动荡不安,辽东新罗谋叛,西北吐蕃虎视眈眈,北境后突厥屡屡犯边。
此时的武则天便不得不重用一些酷吏、听信谣言大肆斩杀功臣勋将,从而维持其统治,纵然威赫一时的黑齿常之也难免毒手。
永昌元年(689),酷吏周兴以谋逆之名诬陷黑齿常之,武则天大怒命其回朝受审。刚回到京城的黑齿常之便被投进大狱,常之深知周兴之手段,不甘受辱,于狱中上吊自杀。
呜呼,唐早中期一代军神就此泯灭。
黑齿常之身为异族,以忠勇善战显赫于唐境,于西北力挽狂澜扭转唐蕃不利局势,于北境更能大败后突厥,无奈最终陷入政治漩涡自缢而亡。
这样的韩国大能我们自然崇敬有加,愿半岛后人,少争是非,以之为鉴。
参考文献:
[1]于畅.黑齿常之考论[D].
[2]李中和.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D].
[3]束有春.唐代百济黑齿常之、黑齿俊父子墓志文解读[J].
[4]洪郁.入唐做官的外国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