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游览上海枫泾古镇。
上海几个比较著名的古街和古镇基本都到访过,朱家角古镇、上海老街、七宝古街是经常见诸于媒体和报端的,但枫泾古镇比较鲜见。一次在搜狐新闻看到推介后,便将其列入我们的计划游览目的地之中。此次在上海公司会议,结束后便计划去打卡游览。但在地图上搜索时,才发现枫泾古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距陆家嘴足足有70多公里的路程,乘坐地铁和公交最快也要一小时40分钟的时间。再次查询,发现可以在上海虹桥乘坐高铁前往,到达金山北站只需18分钟。为了能在中午的航班前赶回上海虹桥,我们乘坐了早晨的第一班高铁,7:15到达金山北站,然后再用20分钟打车到枫泾古镇。
枫泾古镇所处的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 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枫泾古镇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镇古称白牛村,后因北宋名士陈/舜/俞在此隐居,后人感其高风亮节,遂称此地为清风泾,明朝改称为枫泾镇。
来到古镇,时间尚早,游客中心尚未开门纳客。我们在附近浏览了一番,便从旁边的古镇牌坊进入古镇街区。因为要赶中午的航班,所以在此逗留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之前看过攻略,确定此行主要游览古镇的枫泾三桥、金圃宅第、丁聪漫画馆和朱学范故居等景点。从新枫路进入中大街,左面是南镇,右面是北镇。看到指示牌显示丁聪美术馆在南镇,于是我们先向南游览,到丁聪美术馆参观。昨天晚上刚下过雨,古镇的青石板路还是湿漉漉的,走过南镇的入口牌坊,我们就来到位于南镇边缘的丁聪美术馆。
之于丁聪,我想对于我们70后的人来说,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记得在我们小学和初中时期,丁聪的漫画高频次的见于报纸和杂志。丁聪的漫画朴实而厚重,夸张但不背离,大多数的漫画具有讽刺和教育意义,也可以说我们是看着丁聪的漫画长大的。丁聪美术馆占地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建设面积约1700平方米。馆内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丁聪父亲丁悚时期样貌复原,后半部分为丁氏家族鼎盛时期的格局景象。经过史料考据,美术馆恢复了虹东草堂和草堂“十景”,结合黑瓦白墙的古典空间轮廓和现代布置理念,使亭台楼榭、假山流水、园林景观与古镇相得益彰。 300余年前丁家迁居至此,修葺虹东草堂,邀请当时住在苏州的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沈德潜给草堂题匾额。至丁聪父亲丁悚时,祖居只余下三间瓦房。美术馆内布置共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介绍丁聪父亲丁悚生平,丁聪生平、代表作和“小丁书屋”,以及丁聪与朋友。复原的“小丁书屋”以“书天书地”形式收藏了丁聪生前收藏的1.2万册书籍,其中有660余册是文化界著名人士赠予丁聪的亲笔签名书及部分丁聪好友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在作品展出区域,丁聪在1944年底流寓成都期间创作的新闻漫画《现象图》被布置在醒目位置。《现象图》是生动、凝练、深刻地反映中国抗战末期国统区社会生活的时代画卷,是丁聪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介绍丁聪与朋友的板块,以作品实物形式展出了丁聪与黄苗子、黄永玉、韩美林等好友的书画交流。据介绍,丁聪儿子丁小一也参与了丁聪美术馆的建设布展工作。该馆前后经历五年多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布置,是集展示宣传、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艺术馆,今后必将成为国内美术界热门的打卡地。
参观了丁聪美术馆,我们沿南大街返回继续参观,遇到的第一处景观就是古老的致和桥。致和桥位于枫泾镇中南北市河的中段,因建于元朝致和年间而得名,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清代沈蓉城《枫溪竹枝词》中写枫泾镇过年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 南镇的渠道正在疏浚施工之中,河道中堆满了疏浚工具和翻起的淤泥,只有在河道的深沟中还能有一些水流,所以现在的南镇暂时没有了小桥流水的韵致。
致和桥一侧是一处枫泾丁蹄作坊,就像周庄有“沈蹄”、西塘有“龙蹄”一样,枫泾丁蹄是上海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枫泾丁蹄选用猪后蹄为主料,佐以绍酒,冰糖,桂皮,丁香等辅料烹制而成。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成品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独特味道,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走过致和桥,右侧不远处有一座镌刻着“涉趣”的月亮门,这里是景区的“金圃宅第”。金圃宅第是清朝乾隆年间要臣谢墉的内宅。谢墉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经筵讲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为金圃宅第正堂题写“启秀堂”匾额。景点指示牌介绍,该宅建于乾隆后期,原为三井三棣及东西厢房、马厩、河阜一应齐全的大宅院,旧时人称“天官府”,为枫泾之首。但现在宅第并未开放,我们亦不能游览。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于枫泾古镇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左边的墙上雕刻有21位枫泾历史上三品以上官衔的人员。这一长串古代读书人的名字,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果,也是枫泾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见证。
看过了金圃宅第,顺着河岸的枫溪长廊继续返回,去往北镇。临河而建的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经文中路沿市河至东栅泰平桥,全长528米,也是枫泾古镇的一处著名景观。走过枫溪长廊,也就来到了北镇。北镇的核心景点就是枫泾三桥了,这是古镇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在两河交叉处,共有竹行桥、清风桥和北丰桥三座单拱石桥隔河相望,成为枫泾的一处经典景观。竹行桥原名登云桥,建于明代,2004年改建更名为竹行桥。 清风桥原名工农桥,建于1974年,2004年改建更名为清风桥。北丰桥原名通津桥,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2004年改建更名为北丰桥。北镇并没有进行河道疏浚施工,站在清风桥上欣赏古镇的小桥流水,桥边的古樟绿树掩映,南北市河碧波荡漾,一连排的粉墙黛瓦民居枕河而座,尽显江南古镇水乡韵味 。河边有很多的咖啡馆、小饭店,星巴克也已经开到这里,坐在河边的竹椅上,捧一杯咖啡,欣赏这水乡古镇美景,任思绪万千飞扬,该是何等的惬意舒适!可惜我们此次事件较紧,不能享受这种闲情逸致了。
在枫泾三桥逗留了很长时间,我们进入和平街游览。在南镇游览,感觉枫泾是一座活着的古镇,因为在古镇外围有很多现代建筑,已经与古镇融为一体,而且古镇中还居住着很多原住民,商业门店很少,基本没有商业化开发。但北镇就与西塘、周庄等地基本相同了,斑驳的青石板路两侧,大多是各种商业门店,招牌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和平街有几处景点分别是吕吉人画馆、程十发故居、人民公社旧址、枫泾古戏台和泰平桥,我们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圈后便返回清水桥,去往朱学范故居。
朱学范故居位于新泾路,故居主体是一幢清末建筑。故居于2005年6月12日朱学范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启动建设。朱学范是工人出身,解放前就开始参加组织劳工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故居面积约500平方米,馆陈分别从朱学范的童年、青年,投身大革命的浪潮,争取民主和平斗争,参与筹建新中国,壮丽的晚年等十个版块,介绍了朱学范光辉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时间已过9:30,我们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游览了枫泾古镇。9:59分乘坐高铁返回上海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