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第17讲: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新视角

书籍为:曾奇峰《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01 温尼科特自创学派

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是这样的:因为儿童的自我功能很弱,所以在给儿童做精神分析治疗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引导。而克莱因的观点恰好相反,她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不仅不弱,甚至比成人更加强大,所以怎样给成人做精神分析,就怎样给孩子做精神分析。克莱因曾经说过,对于儿童精神分析师来说,在儿童身上发现巨大的自我功能和领悟力,是非常让人吃惊和喜悦的事情。

温尼科特是克莱因的学生,他不愿意参加到这两派的冲突中,所以他和另外一些人创立了所谓的中间学派,或者说独立学派。也就是说,他既不赞成克莱因的观点,也不赞成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

温尼科特说过,很多病人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利用我们的能力。意思是,如果有人生活在心灵疾病的痛苦中,严重到了自杀的程度,那不怪他们没有来找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宣传得不够。

我们除了渡己之外,还需要渡人。

温尼科特利用当时刚刚出现的电视做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科普的演讲,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健康人格的孩子的演讲。在我国,也有一些心理工作者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心理学科普工作。我国每年有数万人成功自杀,如果通过媒体的宣传,在他们要决绝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们有机会知道自己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我相信可以避免很多人生悲剧和家庭悲剧。

02 假性自体和真性自体

假性自体和真性自体假性自体:“好孩子”身上厚重的壳

假性自体有点像包裹在真性自体外面的一个壳。这个壳来源于这个人早年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危险,需要建立一套保护系统,让真性自体免受外面的风吹雨打。

比如,在非常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中,孩子要活下去,往往要变得八面玲珑。因为在家庭的人际冲突中,所有人可能都想让孩子站在自己这边,所以孩子需要学会“见风使舵”,以使自己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就会有一层很厚的壳。这个壳是由各种各样的防御组成的。

发展孩子的真性自体

还有一些孩子,我们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可能有那么一点傻傻的感觉。如果我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会本能地联想,他们一定是在外界危险不严重的情况下长大的。这里所说的傻傻的感觉并不是智力上的傻,而是孩子生活的环境如此安全,以至于他们不需要让自己变得那么聪明。这些孩子就具有真性自体。

真性自体从何而来?在非常早年的时候,妈妈如果能够非常细腻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并且能够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需要,孩子的真性自体就能成长得很好。

03 母婴关系新视角: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

温尼科特有非常独特的视角,他关注的不再是妈妈或者孩子单个人的状态,他关注的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的。

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因为婴儿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你如果看见一个婴儿,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的照料者,比如他的妈妈。这说明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虽然科胡特对自体心理学的贡献最大,但是他的思想源泉来自英国的温尼科特。

妈妈恨孩子,是温尼科特说的。温尼科特认为,正常的妈妈都会恨她的婴儿,他说了17条理由。

温尼科特列举的正常妈妈恨婴儿的17条理由:(1)婴儿不是她心中设想的那样。婴儿生下来后,往往不是妈妈设想的样子。 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几个小时,之后,妈妈就会对婴儿有铺天盖地的爱。(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3)婴儿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神话色彩。(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5)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妈妈,因为她需要一个孩子。(6)婴儿伤害了她的乳头。(7)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8)从一开始她就只好爱他、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所有的东西。(9)婴儿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地咬她。(10)婴儿表现出对她的幻想破灭。(11)婴儿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样扔掉。(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展现。(13)最初婴儿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为他所做的牺牲。(14)婴儿怀疑她,拒绝她给的好食物,这使她怀疑她自己,而他却在阿姨那吃得很好。(15)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一起出去,婴儿朝一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16)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了他,她知道他将永远报复她。(17)婴儿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挫败—她不能吃了他,也不能与他性交。

为什么要“挑拨母婴关系”

这样做,的确是有点儿挑拨妈妈跟孩子关系的味道,但这种挑拨能让孩子继续健康地成长。如果一个妈妈只能觉察到她对孩子的爱,而不能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恨和抱怨,她可能会将孩子吞噬,这个孩子以后真的可能会得严重的人格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自己,而不是在别人近距离的逼迫下活着。

精神分析还有一种说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儿恨,并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那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温柔的一推(a gentle push)。这一推,可以为孩子塑造真正健康的人格。

温尼科特给了妈妈们一个建议:在孩子恨妈妈之前,妈妈要先下手为强,恨孩子。这里的“恨”,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恨,而是指一种把孩子推开的力量,避免妈妈跟孩子共生。

我们让一个妈妈觉察她对孩子的恨,是让她和孩子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而这个恰当的距离可以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和独立。

老天在每一个人内心设置了自然的成长力量,而自然的力量比任何其他力量都要强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