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ois
历时15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我还是坚信,虽然慢,但很稳!因为我知道我在干什么,不是为了完成而看,而是为了有所收获而看,符合了书中所说的阅读目标中的一部分,并逐渐为理解而阅读的目标不断靠近。
你们大概会以为,我花了这么久的时间看,那肯定看得很精细了,其实不是,我每天能抽出时间来翻阅书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阅读的宽度无法加大,只能选择延长阅读的时间。
现在,我要用书中所学总结本书所讲。
首先,这是一本具有指导性的实用性书籍,用于指导人们如何一本书。
其次,回答四个问题:
1、这本书在谈什么?
这本书主要从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分别进行讲解如何进行阅读。
2、这本书细部怎么说?
本书细讲了是如何进行分析阅读,其中包含了如何给一本书分类,如何透视一本书,判断作者的主旨,评判一本书等等。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说的大部分是有道理的,比如,阅读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出它的框架,而本书的框架就是四个层次的阅读,而每个层次的阅读,主要都围绕这四个问题的提出而进行。整体框架很明确,细部又环环相扣。
但我觉得书中所讲,并不是全都有道理。比如,做笔记部分,我还是认为太繁琐了,很多很详细,结果会发现什么都记不住。我比较认同《认知天性》里提到的”检索”机制,就是阅读完一本书后,合上书本,然后在脑中检索所获得的知识,逼迫自己将所学知识形成“检索线”,就不容易忘记了。所以,这里所总结的,我都尽量减少再翻开课本,以及我减少了做笔记的原因也来源于此。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毫无疑问,这本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上给了我很多的指导。
按照书中的标准,原则上应该是对话的关系。将它阅读完,即是对它倾听。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等等就是与它的交流。
我认为我大多得停留在了倾听的角色,而提出疑问的并不是很多,所以算不上一个好的交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