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我和孩子的关系剑拨弩张。
01
早上,孩子对我的要求大声吼了“啊”的一声,用恨恨的眼神看了我一眼,然后“啪”的甩上门,头也不回的出门上学去了。
我像是被打了一棒子闷棍。挫败、气愤、伤心、无奈,被一股脑压缩在胸口,混沌而汹涌。
我想吼一声:“你给我回来,看我不揍扁你!”
还好,所剩的一丝理性控制了我的嘴巴。
我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几分钟以后,愤怒转化为后悔、内疚。
为了管教孩子早上不要磨蹭,结果却让孩子这么“恨”我。
02
老公说:“你们这些严厉的妈妈呀,要求太高了。”
他给我看朋友圈,他的一个同学发了一幅图,配了一句话:“原谅自己对孩子一切的暴躁和不耐心。”
他这位同学聪明能干,家庭条件优越,年纪轻轻已是一家大企业的高管。
有一次老公在一次聚会时和她聊了几句孩子:“你这么优秀,你们家孩子一定也非常厉害吧。”那个同学无奈的说:“唉,别提了,这个你还真是没说对,气就气在我们家孩子真的很一般……”看着那副写着失望和无奈的表情,我们很识趣的没有继续聊下去。
据说为了让孩子更优秀一些,这位优秀的妈妈管教孩子非常严厉。想必这又是一次“严厉”之后的“忏悔”。
我对老公说:“我们这些妈妈这么做,还不都是希望孩子能更好一点。”
老公在我管教孩子时一般不干涉,而是事后沟通,这次,他对我的方式是不赞同的:“怎样才是‘更好’,说白了就是要按照你“理想中的样子”才是更好:别人家孩子记忆力好,你也希望孩子过目不忘;别人家孩子口算很快,你就不让孩子掰手指算;孩子在家要自我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外面要礼貌大方……你的“更好”就是“完美”。.
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你转,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的孩子学数学就是灵光、轻松,有的孩子就是慢半拍,父母都希望孩子考“奥数”拿大奖,但并不是想,要求,逼迫就能做到的。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孩子擅长、喜好不一样,性格特点不一样。你总压着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做你喜欢的样子。孩子没有一点自由和空间做自己,她能不反抗吗?”
03
我在想,天底下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而最幸运的事,是有一个支持孩子做自己的妈。
今年1月,福州一位妈妈用手机充电线勒死五年级的孩子,随后自己也跳楼自尽。有人说是因为孩子没考好,有人说因为妈妈和孩子让孩子参加课外班发生了争执。但不管怎样,如果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有和自己不一样的需要,能接纳孩子的“不够好”“不一样”,或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最近看到另一则让人感动的新闻:2017年10月6日, 16岁的摩根•赫德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赢得了世锦赛体操全能冠军。而这个“美国”孩子是一个2001年被遗弃的中国孩子,被远在万里之外美国的一个美国妈妈收养。她只有1米37,比同龄的孩子矮一大截,她是一个龅牙、高度近视,长得不好看的孩子,遭到自己亲身父母嫌弃和周围环境质疑和歧视,但她有一个全然接纳自己的养母。
养母为了让摩根发现自己的爱好,让她尝试了很多运动,在孩子对体操情有独钟时,这位养母“只是希望她能享受到体操的乐趣”。
虽然为孩子的这个“爱好”付出很多,但她没有将自己吃的苦转化为对摩根的苛求,只是尽力的支持。
养母似乎对冠军没有太大的功利心,甚至在家不谈体操,不刻意追问训练进展。
她更希望摩根做自己,她真诚地说,如果某天摩根对体操失去热情,也会支持女儿的决定。“苦是她在吃,伤是她在受。如果她决心放弃,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逼她坚持下去?”
没有逼迫,摩根却有着比常人更高的“自律”。
有人说,或许恰恰是亲身父母抛弃了赫德,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04
人生想做好任何事都需要“自律”,做父母的不能跟随监督一辈子。
父母要做的,是支持孩子成为想做的自己,让孩子有内生的“自律”。
这样即使在放手让孩子离开,孩子也会生活得很好。
表妹“丹”是一个偏远山村的老师,她或许是我见过的,生活得最自由自在的人。
她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小姨,是一位很开明的妈妈。
小姨生活在农村,养育三个孩子,为支持几个孩子上学,她想方设法做副业开源。我们看着她累得精瘦,但她却从不用自己的辛苦去“绑架”孩子,不会因为孩子学习不够好埋怨孩子。
村里有人见小姨有几份副业,也许是眼红,冷嘲热讽:“赚那些钱有什么用,累成这样几个孩子也没见有什么出息呀。”
我听过她平静的回答别人的嘲讽:“为孩子赚钱读书是我甘愿的,与孩子学习好不好没关系。哪怕孩子没读出书日子也照样过。只要孩子在我面前生活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好。”
表妹说,妈妈从不会要求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要为父母争气,为家族争光。在那个人人都想读高中、大学的年代,当她说自己想读师范学校而不想读高中时,妈妈没有反对,而是觉得如果能在小地方当老师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在我考上研究生的那年,她已经考上了乡村老师。
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我们坐在她家西红柿田埂上聊着过去和未来。
她对我的“成功”表达了真诚的“佩服和赞美”,没有一丝嫉妒和虚伪,没有一点功利和恭维。
她觉得考上研究生与考上乡村老师,只要喜欢,哪条人生路都很好。她对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真心感到高兴。
她也兴致勃勃的跟我聊起她的工作。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她需要在几个村的几所学校教授英语和语文。常常一天要骑车、坐船奔波于几个学校,虽有疲惫,但从没有厌倦,反而感受到了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乐趣。
丹很喜欢英语,从初中开始到工作,她都坚持晨读英语;为了教好几门课程,她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升自己;为了让孩子们对课程更感兴趣,她每天精心备课,工作多年从未懈怠。
这么多年过去,她依然穿梭于乡村之间,教育着一方留守儿童,她说自己喜欢这份工作,也习惯了这样的坚持。
因为长期的“自律”,她得到了学校、县教育局的很多嘉奖、学习和晋升机会。
现在已经结婚生子的她,比一般妈妈少很多焦虑和纠结。
她说这要感谢妈妈对自己“犯错和不够好”的接纳,对自己选择的无条件支持。这些经历让她体会到,只要没有束缚和羁绊,孩子总能选择好自己的人生路。
05
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生下孩子,有义务养育孩子,但没有权力苛求这个新的独立个体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把纪伯伦的诗贴在书房,时刻提醒自己。
于是当孩子一回家没有第一时间洗手,我忍住没有呵斥她不讲卫生,而她想拿芒果吃时,自己说“我得先洗手”;
弹琴弹错时,我忍住没有不时指出这不对那不对,孩子最终自己听录音发现并纠正到位;
孩子写题看错加减号,我忍住没有责备她粗心大意,结果她在向我复述做题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写作业时将注意力放在了铅笔的花纹上,我忍住没有批评她三心二意,孩子看了一会,自言自语说:“还是等会再看,先写作业。”
当她早上穿衣不听我建议,要穿自己喜欢但已经不合时节的裙子时,我没有逼她非要换一件,结果她晚上回家自己说:太热了,该换夏天的衣服了。
放学后在我说了几遍“该写作业了”她仍不着急时,我忍住火,让她自己安排时间完成任务,需要帮助来找我。结果她自觉练琴、练舞、背诗,之后来请我去听她的“演奏会”。
我发现,当我不对孩子有那么多要求和标准时,孩子心中自有一杆秤、自有一把尺,自有责任感。
“Keep”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自律给我自由,我想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自由才能自律。
当我们再希望孩子“自律”时,记得先接纳孩子的本真,让孩子拥有做自己的自由,他们才能有持续的动力自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