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那么多阻碍和挑战,那是什么驱动人们持续进行创造?
(七)创造的动力
谈到动机两个字的时候,你脑海里此刻有什么念头冒了出来呢?心理学家R•A•奥河西列出了创造的八个动机:对掌握、不朽、金钱、认可、自尊的渴望,创造美、证明自己、发现潜在秩序的渴望。这些动机有的的是内部的,有的是外部的。
伍迪艾伦,这个从来不参加任何一个典礼的著名的导演和剧作家,在2002年身着正装,参加了奥斯卡典礼。伍迪艾伦不参加任何典礼的理由是:“我不能按照其他人的意见做事情,因为如果当他们说你有资格获得该奖项,而且你接受了的话,那么当他们说你没资格时,你也必须接受。”奖项并不是激励伍迪艾伦的原因。任何人的动机永远都不是单纯的。
很多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把获得诺贝尔奖视作无尚的荣光,但也有人并不期待诺贝尔奖那么快就来临。T•S•艾略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并不愿意。他认为“诺贝尔奖是一张自己葬礼的入场券。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没有人会再有什么成就了。”同样的,爱因斯坦也成功的回避了诺贝尔颁奖仪式。当然,他的诺贝尔奖得来的很迟了,而且并不是因为他的相对论,而是另一个发现:他发现光有时即是一种粒子又是一种波,这被称为光电效应。
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在面对外在的期待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所有的创造者们都面对着这一风险。我们想做的工作比我们必须做的工作更好。”作家、艺术家,在面对为订单而工作时,创造力更少。这在哈利•哈洛对灵长类动物猴子的研究中首先得到证实:当没有奖励的时候,一只猴子创造了凭着兴趣157次在5分钟内揭开铰链的记录,而当哈利把食品作为奖励引入后,猴子们解开谜题的水平却变差了,哈利认为食品这样的奖励“倾向于破坏,而不是促进实验对象的表现”。
然后在另一位心理学教授特瑞莎•阿玛拜尔于专业艺术家中进行的实验,来看看人类对此作何表现。然而并没有意外,被委托创作的作品比自我激励之下完成的作品更缺乏创意。
当然,奖励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调查中,并不仅仅是“奖励会降低表现水平”这样的简单结论。因为除了这几个实验研究,还有另外一百多个研究得出的结论各异,并没有一个共识,奖励一定会怎样。所以,有人又继续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假设”,再次去探究究竟哪些工作得到奖励后的表现会更优,而哪些工作却会因为奖励而降低表现水平。一个有意义的发现是:当在奖励之外,加入了“选择”这个选项,那么,“有选择-有奖励的小组”作出了最有创意的作品,而最差的作品出自“无选择-有奖励小组”。
无论心理学家的实验得出怎样的结果,创造者的工作,永远会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继续进行。而无论其领域是什么,都会有一个时候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获得成功的。”这个投入的代价很高:我们必须把自己几乎完全献给我们的创造目标。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别的事物吸引时,我们必须对他们说不。当我们不知道改怎么办时,我们必须工作。我们每天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创造中去,不能有任何借口。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必须继续。“
创造者有时会陷入创造无能的“创作障碍”状态,比如作家写不出作品,画家无法找到创作灵感,科学家无法找到啊哈时刻,但是这些,在作者看来,“创作障碍中的无能感大多来自于担心他人会怎么想,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东西障碍通常扎根于写出会令别人满意的东西障碍。”
另外一个呼之欲出的内在激励状态叫做“激情”,激情被看作“有选择-无奖励”的最极端状态。或者相反,激情就是它自己的奖励,一种对结果毫不在意的能量,甚至当结果包括睡眠时间被冲掉、变贫穷、失去朋友、流血和淤青甚至死亡时也不在乎。
当然,另一面就是,没有产生创造的激情会带来破坏,它的名字叫“上瘾”。上瘾的破坏性,比如药物和酒精,我们自不必多说。
那么如何带着激情开始创造呢?答案是:着手开始并有序进行。就像伍迪艾伦一样,从第一行字开始,把自己的创作做出来,刚完成的作品一定是不完美的,但是,那已经是创造物了,就有了无限可能。
那么,可让激情成为你油箱里的汽油吧。出发,前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