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疗止血刍议
夏小军
甘肃庆阳市中医医院
作者简介:夏小军(1965-),男,甘肃灵台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血液病临床研究。
人尿入药,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取健康人之小便,“童男者尤良”,故常用儿童之尿,又称为童便。其味咸性寒,用“疗寒热头疼温气”。《太平圣惠方》中有“斩头取尾”的采集方法。《不居集》谓“以磁器盛之”。《诸证辨疑》曰:“但取十二岁以下童子,绝其烹炮咸酸,多与米饮,以助水道”;并称其有“滋阴降火,消瘀血”之效。《大明本草》谓其“滋阴降火甚速”。《本草拾遗》言其“止劳渴,润心肺,疗血闷热狂,扑损,瘀血在内运绝,止吐血鼻血”。《本草衍义》谓“热劳方中用之”。《日华子本草》用治“吐血鼻洪”。《太平圣惠方》用治“齿缝衄血”。《千金方》用治“金疮出血不止”。《新修本草》用治“打伤瘀血攻心”。李时珍则说其“能治肺病,引火下行”;且“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也”。可见,童便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兼清瘀血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以及骨蒸劳热、跌仆血瘀等。此外,凝结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无晶形薄片或块片,称人中白,历代也多用于治疗血证。《医方考》曰:“人中白,…其味咸寒,咸则能入血,寒则能胜热。其味厚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杂病源流犀烛》中更有“衄至五七日不止者,宜人中白散”的记载。其功用亦同于童童便。用量一般5~10g,外用适量。另外,古有淡秋石一物,系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其与人中白不同。而今多数地区用生人中白漂净,日晒夜露,称淡秋石。故现之生人中白与淡秋石是异名同物,其作用等同童便。
人尿治血闷热狂,奏功尤捷
童便止血,其用已久。早在南齐褚澄《褚氏遗书》中就有治疗诸血“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之说。元代滋阴派代表朱丹溪治疗吐血、呕血诸方中多用童便。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吐血“凡属火证,皆宜童便”。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谓:“产后口鼻黑而衄,胃绝肺败药难医,参兰丹膝生熟地,童便多冲冀万一”。吴澄《不居集》说:“童便者,浊阴归下窍,兼有行瘀之能”;且“诸虚吐衄等血症药中,每入童便半合,其效甚速,或单用童便,无不应效”。唐容川《血证论》更说:“童便尤能自还神化,服制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本人小便,清晨服一碗,名回龙汤,各种随笔,赞回龙汤之妙者甚多,病家皆所当服也”。其作用机制,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凡人精气,清者为血,浊者为气;浊之清者为津液,清之浊者为小便。小便与血同类也,故其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也”。清代张必禄《医方辨难大成》言其“载药下行,即引药入肾”。民国名医范文甫亦言:“用童便既有祛瘀生新之功,又能制约辛温有过,同时对真寒假热之证亦有反佐之功”等。对此持不同见解者,也不乏其人。如明代梁学孟《国医宗旨》说:“世俗谓病痰火者,唯服童便最好。余治火病,每禁服童便。”武之望《济阴纲目》说:“如肠风,不如用童便”。清代罗美《名医汇粹》亦说:“中气既弱,断不宜童便之沉寒”等。由此可见童便咸而走血,寒能清热,对于因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兼有瘀血的各种出血,可起到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功,且祛邪不伤正,止血不留瘀,可防治产后或跌打损伤等原因所致的出血,既能止血,又能防止厥脱。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正常人尿的成分复杂而多变,但其主要成分为尿素及氯化钠、钾、磷等,另外,尚有微量的维生素和多种激素。无任何毒副作用,且价廉易得。今人只知此乃人体之排泄物,认为不洁,多弃之不用,实大多特错矣!近代名医蒲辅周先生云:“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余用之皆有效,且不妨其虚。凡骨蒸劳热,内热入血诸证用之皆效。惜乎世人以秽浊目之,殊不知乃浊中之清,真良药也。产后服之,诸恙皆息,百病不生。又跌打损伤,单服此一味即愈”。当代名医刘渡舟亦云:“童便属‘血肉有情之品’,易被吸收而直接为人所用,是草木滋阴之品所不能比拟的。其既不损阴,也不碍阳,实乃平和有效之药”。余在临证时也常遵是说,应用童便治疗多种血证,每获良效。
究其用法,灵活多样。单用者,如《千金方》“饮人尿三升”;《新修本草》“煎服一升”;《太平圣惠方》“温热含之”;《本草纲目》“当热饮”等。合用者,如《日华子本草》“人溺姜汁和匀,服一升”;《诸证辨疑》“每用一盏,入姜汁或韭汁二三点,徐徐服之,日进二三服。寒天则重汤温服,久服有效也”。然而应用最多者,除单用外,则是以童便送服其它汤剂或丸散之剂。此外,还可用于炮制其它止血药物,以导血下行,引药归经。”。观其用量,古人用1~3L不等,今用鲜者1~2杯即可,同时宜取中段尿液,温服为宜。应因人、因病而异,辨证施用,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