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决定深挖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人都有七情六欲,最近动了贪嗔痴的念头。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想到了罗翔老师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幽暗的成分,永远要警惕我们人性中的幽暗。人之初,性本恶,只有不断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才能像光明和善良靠近。
不可否认,每个人内心都有幽暗的东西,那些东西,只适合藏匿于黑暗之中,因为它们属于黑暗,见光即死。
我明明白白地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幽暗,看到某些念头,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如此循环往复。
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容易被欲望裹挟,迷乱心智,进而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就容易犯错;犯错,需要付出代价;而代价,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
所以说,自控力,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我明白,每种渴望后面都有其对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情绪。
情绪和渴望,不是凭空而来,每种东西,都有它的来处和归途。
说实话,道理上,我明白,但是情感上,我有些难受。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谁都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开心,快乐。
但是这份开心和快乐,必须通过释放内心的幽暗才能获得,注定是有悖于现实的。
于是,只能克制,隐忍。
克制,隐忍,这两个词,是身体得不到舒展的体现。心里想的是这样,但是却不能这样做,于是,身心分离,进而,痛苦产生。
人都是追求身心合一,言行一致的,于是,会去寻找各种理论来支撑,以达到自洽。
于是就有了自欺欺人这一说法。
起心动念间,欲望缠身,情绪纷乱。
所以说人还是简单点好,无欲无求,能舍弃多少东西,就能收获多少快乐。
失去和收获,有些时候,是成正比的。
仔细反思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起贪念,因为心不正。
当心被七情六欲牵制,由此衍生的各种想法和情绪,都是偏离正轨的,是不正确的思想产物。
《大学》里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所以,我应该修身,以求心正,修身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就是认真的把一件事情的道理揣摩透彻,从中获得智慧或感悟到某种心得。
也就是说,可以从每件小事中,去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来路和归途,要去追溯问题的源头,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着拥有全局视角,多维度去观察和思考,深究其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获得理性认知。
长此以往,看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也会越来越清醒通透,遇事做出的选择和决策也会更加理智,趋于正确。
因为,你不仅能看到过去和现在,同时还看到了未来。
当我们能够理性的预测一件事情未来的走向,那么在当下,就能决定让它以怎样的趋势发展,这叫以终为始,倒推当下。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名言;花半分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以为然。
思考,很重要,反省很重要,自制同样重要。
很认同罗翔老师说的话,警惕我们人性的幽暗,约束它,让自己朝光明和善良靠近。
夫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但同时不超越礼的准则。这点其实挺难的,但说得非常在理。
人无礼,无以为立。
做人做事,止于礼,有礼而无错矣。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