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班的途中,遇到一对母子。
就对话的内容来看,估计是送孩子去幼儿园,但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之类,惹火了妈妈。
同行去车站的路不多,但妈妈也骂了孩子一路:
“每天早上起来都心情不好,说生气,你有啥气可生呢?为啥就不能开心点呢?”
情到激动处,还会踹脚孩子。
孩子只好哭哭啼啼,前前后后的跟着妈妈。
偶尔看看他们是因为在一大清早的街道上,这样的动静挺引人注意的;
再者,看着哭泣的小孩也觉得心疼:被骂着,还得跟着妈妈,估计他会担心如果不跟紧,一直往前走的妈妈会“不要他”了。
妈妈很生气。
并且看来是真的很生气,所以才会在公众场合都要长时间的发表自己的愤怒,并且这个愤怒是有指向的:因为你早上闹,不好好的,才惹我生气。
这一生气,就要开始不停的指责,复读机似的重复孩子的错误,用“情”到深处,还需要加上肢体表达。
孩子早上起床很生气,妈妈更生气。
妈妈愤怒的表达对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不满,那么……孩子要如何表达愤怒呢?
早上起床,早上上学,要快快乐乐的,这样的认知又是怎样的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才会对孩子一早的“不快乐”更加生气?
我觉得这里面至少有两个可以来谈谈的点: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关于“情绪管理”。
当然,这也是一个被重复几率较高的词,不管是在心理学里还是管理学中,都会建议我们学会“情绪管理”,让我们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让情绪驾驭我们。
但,做起来就会比较有难度。
因为有时会觉得“控制不住”。
“我也不想呀,但是这太气人了!”尤其是我们还能为自己的情绪找到清晰的指向性“是他!就是他惹我的!”这会为自己情绪的爆发找到很多合理的理由“他要是不怎么怎么样,我也不会怎么怎么样”再加上当我们处在情绪中没有觉察的话,更有可能“失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冲昏头”,骂人会骂的更过分,不动手的会加上动手,动手的可能就会手下重了。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一些比较严重后果的事情,爆发的起因大部分没那么严重。
其次,关于在家庭中的表达。
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第九章《你所遵守的规则》中写到:
在家庭中更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家庭规则只允许表达被证明是合理的情感,而不是表达存在的情感。
就像,“我很开心”“我很快乐”是可以,并且鼓励表达的,“我很生气”“我讨厌你”是不被希望能表达出来的,并且还会遭到“压制”:你怎么能那样说?
很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父母从小也是这样被教育的,这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和自己的成长有关。
我们说,外在的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投射。
如果我们内在混乱的话,呈现外在的关系也会是混乱和纠结的。
如果我们内在充满怒火,对不对外发,和对谁发是一个选择,但基本上很多外面的人说话做事都“挺找茬”惹人生气。
我们需要提高对外界的应对,而不是仅有墨守成规的一种“我会”的方式。
不能我们手里只有锤子,看着全天下都是钉子,那迟早要出问题。
是时候给自己的应对工具箱里添置个螺丝刀了。
学习情绪的管理,发现自己家里有形、无形的家庭规条,学习在规条中添加进一点弹性,学会给自己、家人、孩子更宽松的环境。
更适合生长和发展,我想要的环境。
这里得套用下天猫的广告词:
“理想生活,别光想”
对,你想要的生活,也别光想,快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