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与一位家长的两次沟通

这个故事不知该从何说起,是那一次在校门口,双方家长见面。小李的爸爸我在对面不急不慢地远远走来。我连忙向他点头打招呼,但他并没有理我。我一向对家长一些不尊重老师的一些行为看开,所以就没有在意。接着组织两对父子就班级中的小摩擦来沟通。我是班主任虽然孩子不是我的,家长也和我无亲无故,但我必须得在场。小环父亲对小李父亲表示,希望小李父亲能够再多教育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好奇和好玩去碰触孩子的私密部位。并且在我了解下来后,也是小李无缘无故去碰触小环的隐私部位。但是似乎小李父亲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自己的孩子虽然碰触了,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解释到因为平时都是孩子自己洗私密部位,所以可能对这方面好奇。我虽然不能理解,但也表示尊重他的教育理念和想法,没有说话。但小环父亲说,再怎么样都是不可以的,但是要多和孩子说说。这下换小环家长沉默了。我对小李家长说:“他们家在知道事情后已经在家中严厉批评教育过了。”说这话是为了缓解尴尬,但显然在小李家长看来,我并没有尊重他,所以他就当没听见我的话,自归自的在一旁站着。这下换我沉默了。最后不是小李家长留下来和我聊聊孩子在校的表现,反而是小环爸爸在询问。其实我更想沟通的对象是小李爸爸,但没等我挽留对方已经牵着孩子的手离开了。我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有些惋惜。其实我是想当面和小李家长说说孩子最近比开学时的表现好了很多,但似乎家长并不想和我沟通。

这是第一次正式交集,第二次是国庆放假前,课后服务期间在厕所里,具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是小李开门时不小心把小周的脑袋磕到了,小周额头肿了。于是小周家长找我反馈,告知我,并希望我了解一下情况。但小李一口咬定自己是被堵在厕所里的,小李家长也十分相信自己孩子说的话,并且表示如果真的如孩子所说的话,对方受伤也是活该。遇到这样的回答和态度我也是第一次见,只能委婉表示还有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这么过激。后来我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双方再加强一下安全教育,孩子之间碰碰擦擦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的,更别说是一年级的孩子。但小李家长就是一口咬定我把错都怪在他孩子的身上。一时间我的逻辑不够我自己消化了,也不知道是哪一句话让他有了以上的感受。还发语音来“你让他家长早上在校门口等我,你一来就说是我儿子的错,我不相信你说的话。”

节前的故事到此结束,后来我反复琢磨这两次交集,才慢慢咂出味来:原来家校沟通里,“事实”和“道理”之外,更需要先拆“墙”再架“桥”。若是第一次见面时,我先拉住小李爸爸说句“咱们今天都是为了把孩子的事理顺”,明确共同目标;若是第二次他激动时,我先接住他的情绪:“我懂你护孩子的心情,咱慢慢捋清楚经过”,而非急着讲“大道理”——或许那道“墙”,就能变成一扇能推开的“门”。

如今再想起小李爸爸的背影,我不再是惋惜,而是多了份清醒: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家校之间的那道“墙”,往往需要老师先递出“理解”的钥匙,才能打开真正的沟通之门。而这份“递钥匙”的本事,正是我往后要慢慢学的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