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静的人生,是被无数个“没关系”和“好的”堆砌起来的。
她是同事眼中最可靠的后盾。不管是周五下午临下班前突然甩过来的报表,还是周末时分一个电话要求帮忙处理的紧急邮件,她的回答永远是那句温和又利落的“好的,没问题”。久而久之,帮别人“救火”成了她的第二工作,自己的工作只能留到深夜,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伴着键盘的敲击声慢慢完成。
她是亲戚眼中最懂事的孩子。表妹要考研,家里住不下,一个电话打来,许静便把自己的次卧收拾得干干净净。表妹心安理得地住下,水电费从未主动提过,偶尔还会抱怨许静买的牛奶不是她喜欢的牌子。许静只是笑笑,说:“没关系,下次我注意。”
她也是朋友眼中最大方的“树洞”。无论是失恋的痛苦,还是工作的烦恼,朋友们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她倾诉。她可以花掉一个完整的周末,陪着哭红了眼的朋友逛街、吃饭、看电影,耐心地听着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抱怨,然后掏出自己的信用卡,说:“刷我的吧,开心点。”
所有人都喜欢许静。她像一块温润的海绵,无声地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情绪和额外的工作,然后挤出微笑和善意。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块海绵,快要被拧干了。
这种疲惫感,不是突如其来的山洪,而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日复一日的侵蚀。它藏在每一个深夜回家的脚步里,藏在每一个被电话吵醒的清晨里,藏在每一次想说“不”却最终还是咽下去的叹息里。
她越来越频繁地感到头痛,医生说是神经性的,建议她放松。可怎么放松?她的生活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咬合着所有人的需求,唯独没有给她自己留下一丝缝隙。
她也曾试过反抗。
有一次,同事小艾又在下班前五分钟,抱着一沓资料跑到她桌前,用撒娇的语气说:“静姐,江湖救急!我男朋友约我吃饭,这个你帮我做一下好不好?你最好了!”
许静看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胃里一阵抽痛。她已经连续加班一周了,那天约了医生看胃病。
她深吸一口气,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让那句“我今晚有事”浮到嘴边。
可她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小艾已经把资料放在了她的桌上,双手合十,做了个“拜托”的手势,脸上是笃定的、不容置疑的笑容:“就知道你不会拒绝我的!爱你哦!改天请你喝奶茶!”
说完,一阵风似的跑了。
那句准备了很久的“不”,就像一颗投入深海的石子,连个回声都没有,就消失了。
许静看着桌上那堆冰冷的纸张,又看了看手机上医院发来的预约提醒短信,突然感到一阵巨大的无力感。她默默地取消了预约,给小艾发了条微信:“资料收到。”
小艾秒回了一个“么么哒”的表情。
那天晚上,许静在办公室待到了十一点。回家的路上,她靠在地铁的窗户上,看着外面飞速掠过的城市灯火,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她这么努力地去做一个“好人”,为什么感觉不到一丝快乐?
2.
许静的这种性格,源于她的家庭。
她生长在一个很传统的环境里,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从小,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懂事,要听话,别给别人添麻烦。”
“懂事”是她人生的紧箍咒。
家里的水果,她总是先让给弟弟;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老师希望她让给一个家庭更困难的同学,她虽然委屈,但还是点了头。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把自己的需求压缩到最小,学会了用别人的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她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好”,就能得到所有人的爱和认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方法似乎是奏效的。她收获了无数的赞美——“许静真是个好孩子”、“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公司有你真是我们的福气”。
这些赞美像糖果一样,给了她短暂的慰藉,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她沉浸在这种被需要的幻觉里,乐此不疲。
直到李然的出现。
李然是许静的发小,也是她唯一一个敢在她面前说“不”的人。她们的友谊很奇怪,李然更像是那个“姐姐”,总是看不过眼许静的“烂好人”行径。
有一次,许静的一个远房表舅打电话来,说儿子要来这个城市工作,想在许静家借住几个月,等找到房子再说。许静当时正准备一个重要的项目,每天焦头烂额,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应付一个陌生人。
她犹豫着,不知道怎么拒绝。李然正好在她旁边,一把抢过电话,对着那边干脆利落地说:“舅舅啊,我是李然。许静最近身体不好,医生说要静养,家里实在不方便住人。我帮您在附近看看有没有短租的公寓吧,租金我们一人一半,您看行吗?”
电话那头的表舅支支吾吾地说了几句,最后还是挂了。
许静一脸错愕地看着李然:“你怎么……”
“我怎么?”李然把手机还给她,恨铁不成钢地说,“我不这么说,你就准备让你那个素未谋面的表侄子搬进来了?许静,你是个成年人了,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谁丢个硬币过来你都得探出头来满足他。”
“可是……这样会不会不太好?”许=静小声说,“亲戚之间,会说闲话的。”
“说就说吧,”李然满不在乎地耸耸肩,“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的几句闲话,搭上自己几个月的安宁,你觉得值吗?你记住,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是不会舍得让你这么为难的。而那些理直气壮麻烦你的人,他们的‘好评’,一文不值。”
李然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许静的心里。
虽然她当时还无法完全理解,也无法立刻做出改变,但这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终将破土而出。
3.
种子发芽的契机,来得猝不及防。
许静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ICU。
接到父亲电话的时候,许静正在帮部门总监赶一份私人PPT,是总监儿子参加演讲比赛要用的。她当即扔下工作,疯了一样地往医院赶。
在ICU门口,看着父亲一夜之间苍老下去的脸,许静第一次感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悔恨。她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恨自己为什么总是因为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忽略了最重要的人。
那段时间,许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她公司、医院两头跑,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她向公司请了假,但工作并没有因此减少。各种工作群里的@,私聊发来的文件,电话会议的邀请,像雪片一样飞来。
“许静,这个数据你帮我对一下,我这里走不开。”
“静姐,那个客户的资料你发我一份,急用。”
她像一个陀螺,被抽得飞速旋转,几乎要散架。
她想找个人说说话。她翻遍了微信通讯录,那些曾经在她面前倾诉了无数次的朋友,那些她曾耗费心神去安慰和陪伴的人,在这一刻,她却不知道该打给谁。
她怕打扰别人。她怕自己的这点破事,给别人带去负能量。她怕别人嘴上说着安慰,心里却觉得她在卖惨。
“懂事”的惯性,让她连求助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她还是拨通了李然的电话。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了起来。
“喂,静静?”
听到李然声音的那一刻,许静积攒了多日的委屈和压力瞬间决堤,她握着手机,泣不成声。
李然没有多问,只是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着。等她哭够了,才沉声说:“地址发我,我马上过去。”
半个小时后,李然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医院。她看着许静憔悴的脸,二话不说,把她按在走廊的椅子上,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桶:“刚给你熬的粥,趁热喝。阿姨这边我来守着,你眯一会儿。”
许静捧着那碗温热的粥,眼泪又掉了下来。
李然抽了张纸巾递给她,叹了口气:“你看你,把自己搞成什么样子了。你总想着去当别人的太阳,可谁想过,你也会有能量耗尽的时候。”
那天晚上,李然陪着许静在医院守了一夜。期间,许静的工作手机响了无数次。
李然看了一眼屏幕上闪烁的名字,是那个经常让许静加班的同事小艾。她直接按了静音,对许静说:“别管。天塌不下来。”
许静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关掉手机的那一刻,世界仿佛瞬间安静了。
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很多她以为“必须”要去做的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公司没了她也一样运营。是她自己,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天还大。
4.
母亲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终于转危为安。
这场变故,像一场强行按下的暂停键,让许静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出院那天,许静帮母亲收拾东西,无意中看到了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她和一个叫“养生快乐一家人”的微信群的聊天界面。
母亲在群里问:“有没有什么好的食疗方子,对脑血管好的?”
下面很快有人回复,发来各种链接和偏方。
许静点开那个群,里面大多是母亲的那些老姐妹。她突然想起,以前母亲总是兴致勃勃地跟她分享这些群里的信息,而她总是嫌烦,觉得那些都是骗人的东西,敷衍地打断她。
她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之所以沉迷于这些,或许只是因为孤独,想找人说说话。而自己,这个她最亲近的女儿,却总是以“忙”为借口,吝于给她这点时间。
她对所有人都“有空”,唯独对最爱自己的父母“没空”。
许静的鼻子一酸,她走出病房,拨通了总监的电话。
“王总,我决定辞职。”她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总监很意外,挽留了几句。许静只是简单地陈述了理由,感谢了他的栽培,然后挂了电话。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做出一个完全没有考虑“别人会怎么想”的决定。
这个决定,只为了她自己。
办完离职手续那天,许静一身轻松。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李然。她回了一趟家,陪父母吃了顿饭,然后买了一张去云南的机票。
她要去看看,那个她只在别人的朋友圈里见过的,叫“远方”的地方。
在洱海边,她租了一辆自行车,漫无目的地骑行。风拂过脸颊,带着水草的清香。她看着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突然觉得,过去那些让她辗转反侧的烦恼,是那么的渺小和可笑。
她发了半个月来第一条朋友圈,只有一张洱海的照片,没有任何配文。
很快,下面有了很多评论和点赞。
小艾评论说:“哇,辞职去旅游了?真羡慕!玩得开心啊!”
表妹评论说:“姐,你在云南吗?帮我带点鲜花饼呗!”
一个前同事问:“静姐,之前那个项目的资料你备份了吗?能不能发我一份?”
许静看着那些评论,笑了笑,然后关掉了手机。
她一条都没有回复。
她不想再做那个有求必应的“好人”了。她想自私一点,把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留给那些真正爱她的人。
5.
旅行回来后,许静换了一份工作。
新公司的节奏很快,但氛围很好,没有人把加班当成理所当然。她开始学着拒绝。
当同事想把分外的工作推给她时,她会微笑着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手头的事情也很多,可能没时间帮你。”
当朋友又在深夜打来电话,准备开始长达数小时的抱怨时,她会温和地打断:“抱歉,我明天要早起,我们能不能约个周末的时间,我请你喝咖啡,我们当面聊?”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适应。他们觉得许静“变了”,变得不那么“善良”了,甚至有些“自私”。
小艾就曾在背后跟别人议论:“许静现在可牛了,请她帮个小忙都请不动。”
这些话,或多或少也传到了许静的耳朵里。换作以前,她一定会为此感到焦虑和自责,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
但现在,她只是置之一笑。
她终于明白了李然曾经说过的话:那些因为你的拒绝而离开你的人,他们爱的,从来都不是你,而是那个对他们言听计从、予取予求的“你”。
她也失去了一些“朋友”。但留下的,却都是能真正理解她、尊重她的。
李然就是其中之一。她看着许静的变化,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你早该这样了。你看,你现在看起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美。”
是啊,许静自己也感觉到了。
她开始有时间去健身房,去上插花课,去做那些她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她会在周末的下午,给自己煮一壶茶,看一本书,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她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是开始为自己而活。
她的胃病,在不知不觉中,也好了很多。
某个周末,许静去逛超市,偶然遇到了小艾。
小艾看到她,表情有些不自然,但还是主动打了招呼。寒暄了几句后,小艾指了指自己满满的购物车,用一种试探的语气说:“静姐,我今天东西买多了,一个人拿不了。你是不是开车来的?能不能……顺便送我回家?”
许静看了看她,又看了看自己手里提着的一小袋水果。
她笑了笑,那笑容依然温和,眼神却清澈而坚定。
她说:“不好意思啊,我没开车。而且,我家跟你,不顺路。”
说完,她朝小艾点了点头,然后转身,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向了阳光里。
她知道,那个总是把“没关系”挂在嘴边的许静,已经彻底留在了过去。而现在这个学会了说“不”的许静,正要走向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人生。
善良,从来都不是无底线的妥协。真正的善良,是带着锋芒的。
它首先要懂得的,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