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葡萄沟》
本节课的课堂生成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抓住关键词谈感受”。我通过两个梯度递进的核心环节,引导学生从“浅层找词”走向“深度品词”,最终实现“情感体悟”与“语言内化”的闭环。
第一个环节聚焦“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以“葡萄沟好在哪里”为核心问题切入,通过“笼统感知→精准定位→深度剖析→逻辑串联”的四步追问,将学生的认知从“这里的人很热情”的模糊印象,逐步聚焦到“准会”和“吃个够”两个关键词上。引导学生具象化解读:“准会”是“一定、必定”,藏着老乡无需提醒的主动与诚意;“吃个够”是“不限量、尽情吃”,透着毫无保留的大方与实在。最后用“关键词(准会/吃个够)→人物品质(热情好客)→作者评价(真是个好地方)”的逻辑图,让学生直观看到情感与文本的关联,连最初回答笼统的学生也能清晰感知,真正达成“说透说清”的目标,再通过朗读将理解转化为语感,实现认知到情感的落地。
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好在这里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还好在哪里呢?
美怡: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的呢”?
美怡: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师:从哪几个关键词能体现“热情好客呢”?
张驰:准会 吃个够
师:找得很精准,能展开开具体说一说吗?
晗悦:“准会”就是一定会,当你七月份去葡萄沟的时候,新疆维吾尔族老乡一定会给你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品尝,这是多么的热情好客啊!
琛轩:“吃个够”就是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维吾尔族老乡不仅给你摘最甜的葡萄,而且让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真是热情好客呀!
师:因为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所以作者写到?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来说,说透说清楚,真好!我们从“准会、吃个够”看出了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因为他们热情好客,所以作者觉得这里真是一个好地方!(我边说边在黑板上过了一个由低到高的逻辑图)美怡,现在你明白了吗?
美怡:重重地点了点头。
师:请大家将自己的理解送进朗读里。
第二个环节围绕比喻句品析,以对比阅读为抓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茂密的枝叶就像绿色的凉棚”与“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的差异。同样从关键词突破:“向四面展开”写出了枝叶生长的动态感与舒展姿态,“一个个”具象化了凉棚的数量与壮观,而“展开”“搭起”两个动词,更是让静态的画面有了“生长的过程”,彻底“活”了起来。学生由此自然得出“动态描写更生动”的结论,让“生动”不再是抽象的评语,而是有具体字词支撑的真切体悟,也为后续写作感知“动词让文字传神”埋下伏笔。
句一: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句二:茂密的枝叶就像绿色的凉棚。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呢?
馨北: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写得很生动。
师:你从哪些字词看出它的生动呢?
晗悦:“向四面展开”写出了枝叶长得很好,而且让人感觉枝叶在不断地生长。
正阳:“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说明不止是一个凉棚,而是很多个凉棚。
玥汐:“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让我感觉枝叶在不断地长,而且长得很好,才能搭起一个又一个凉棚。
师:这个句子里面的动词有什么?找一找,圈一圈。
生:展开 、搭起
师:因为有了这些动词,所以让我们读出了葡萄枝叶的动态美,所以才生动。如果说这是动态描写,那我们第二个句子就是?
生:静态描写。
生:所以第一个句子更加生动。
师:抓关键词,细细读,慢慢品,我想我们就能把文章读活,读进心里。
抓一把关键词,
是钥匙,轻轻开。
慢慢读,
让文字的芽,悄悄发。
细细品,
让作者的情,慢慢化。
读着,读着,
便见了文字的美——
是枝叶“展开”的绿,
是凉棚“搭起”的画。
品着,品着,
便懂了藏着的情——
是“准会”的真心,
是“吃够”的热情。
声音里,语言悄悄融,
心上头,感悟慢慢扎。
待他日,提笔再叙时,
也能这般,借物抒情,
把寻常光景,写成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