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青年老师李伟上过关课。语文课首先应该知道教什么,看李老师的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分析邹忌、齐威王的形象。(重)
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难)
江湖夜雨评课:这两个目标,都指向学习讽谏艺术,教学重点比较集中。理清思路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属于文本形式。
下面是李老师的导语:
中考即将来临,家长的“唠叨”似乎也更密集了,这或多或少招致你们的反感和抵触。俗话说“忠言逆耳”,大家都知道家长说的是对的,都是为了你们好,可就是听不进去。那有没有一种让忠言未必逆耳的方法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
江湖夜雨评课: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语指向核心目标——讽谏艺术。
教学环节一:
“三”在中国古代的出镜率非常高。不仅日常生活里常常用到,而且在古代文学著作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三”故事:(生回答,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等)
我们文中的故事也和三有关,找出课文中的六个“三”?
提示:1、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
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
3、对于他们的回答邹忌是如何进行分析的?
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
5、齐王设置了几种奖赏?
6、下令后发生了几次变化?
评课:教学环节一是为了完成目标一理清思路,本文在构思故事的时候,用了三问三答三比三变三赏,多个“三”,这确实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并让学生回顾中国经典小说中的多个三,做一个梳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很高级。
环节二:学习讽谏谏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找“三”的过程想象大家已经理清了行文的思路,对文本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齐王的三赏三变我们能够看出齐威王已经接纳了邹忌的进谏。那么邹忌讽谏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
评课:邹忌讽谏的原因有哪些呢?这个问题是贯穿课堂的大问题,带起了下面讽谏艺术及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1、我们先来分析下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之一——比美
解“私”、“畏”“求”。
妻的回答:是肯定句+反问句,情感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得出“私我也”;
妾的回答:反问句,缺少了“君美甚”的肯定,情感以讨好为主,口气有点勉强。
客的回答:是否定句,是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下不失礼貌且有点客气的尊重。
评课:李老师通过分析句式,理解人物的语气。这个细节处理的非常好。要是处理完后,能让学生来个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就更好了。
2、过渡语:面对众人的称赞邹忌没有迷失自我,他因个人的比美想到了君王,于是入朝见威王,开始了他的讽谏,他是如何进谏的?
邹忌从自己比美受蒙蔽,设喻说理并顺理成章的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使齐威王欣然接受了进谏。
归纳:设喻说理是指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类比推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评课:此环节学习委婉劝说的两个方法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3本次劝谏成功与邹忌设喻说理的技巧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评课:这样问带出人物分析,过渡自然,没有拼接痕迹。
环节三:拓展延伸
过渡句:邹忌的敢于劝谏、齐威王的勇于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与朝廷。那这种设喻说理的方法能不能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老师给大家两个场景,大家尝试着进行劝谏。(生写,生回答,点评)
评课:拓展延伸环节也指向核心目标。
结束语: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说明了作为明君善于纳谏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臣子善于进谏的必要性。对于学生的我们也应当学习邹忌的实事求是,善于思考,齐威王的闻过则改,虚心纳谏的精神,时刻能以人为镜,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总评:这节课目标少而精,三个环节都能指向教学目标,各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老师想教的和教的一致。大问题贯穿全课,小问题处理细腻,是一节近乎完美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