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女子心如玉
——写给那些远去的老师
齐耳短发,高跟鞋,职业正装,目光凌厉,走起路来抬头挺胸格外抖擞,当我某次在书中读到“女干部”这三个字时,脑海里情不自禁飘出这样的女性形象。同时,文字也真的对应了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形象,当然,她的确也是我曾经的领导——李玉芳老师。
最好笑的是,她是女版李玉芳,辅导区(当时我和玉芳老师同在一所中心校)居然还有一位男版李玉芳。幸亏两位玉芳老师没在一起同处过,不然怎么称呼真会遇上问题。但就从我和女版玉芳老师相处来看,她更应该叫李铁芳。反正,那个年代叫铁梅、铁珍、铁芳的也不少。
说实在的,玉芳老师性格里有些东西真是太铁太硬了,使得她那看起来比我还娇小的身子多了几分硬朗与强悍,她也的确做着一些“顶天立地”的大事儿。比如,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能不硬气吗?把女人推到家庭顶梁柱位置的,大概两种可能:一种是骨子里天生的,心里住着一个家庭“老大”的情结;另一种是被现实造就的,是无情的生活境遇使得一个娇滴滴的女子变得强大而有力量。玉芳显然属于第二种,她在单位做的也是一般女子难以承受的“教导主任”这一职务。虽然是副职,但看得出比较正。
当时,我曾经不止一次去过她最早的家,就在西津桥老街上,经过小弄堂,七拐八拐进入她家,房子是旧的,但经她勤劳的双手一打理,家里每件物品工工整整,每个场所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这个词。老街的宅子幽深,保留着建筑原有的样子,听她说遇到黄梅雨季屋顶还会漏雨,于是房子修缮、人情世故、日常开销等家庭琐事都由她操心着。我那时年轻,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解一个中年女人经历的沧桑故事,我只知道,在她脸上,有经历过人生大事件后的坚强与认命之后的泰然。
虽然玉芳是我的领导,并且还有年龄上的差距,可我们关系一直很好。但即便关系好,我也始终没有亲切地直呼其名“玉芳”,我总是特别礼貌地叫她“李教导”,后来改叫她“李园长”,直到最后称呼她“李老师”。说特别礼貌,一点也不装。之前,我俩关系既亲密又非常有分寸感,毕竟她长我好多岁,又是值得尊敬的前辈,叫“李教导”真的是出于一种敬重。后来,她担任过一阶段幼儿园负责人,我叫她“李园长”是对她挑战新岗位充满深深的钦佩。毕竟,鲜有人在一个不小的年纪敢于挑战自己不适应、又充满风险的岗位,但她就是去尝试、去做了,哪怕最后失败了,那又如何?李老师就是这么勇敢地走了一遭,经历了人生比较灰暗的职业时期,能不佩服吗?对她的经历与起伏,我只有一个字:服。
最后,我怎么又叫她“李老师”了呢?事实上,我们曾经是同事,随后她由幼儿园转战至枫桥实验小学,距离与时间反倒使得我对她的感觉渐渐柔化了很多,再说她当时负责教科室的指导工作,我又正好进入学校教科室不久,于是我们好似有了“同部门”的亲切感。我居然一声声地叫起“李老师李老师”来,她倒是一如既往地呼我“小周小周”,热乎乎、真切切地叫。
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有限的几年同处一所学校,我和李老师之间其实根本没发生过什么让人难忘的事儿,但我会追问自己:为什么对李老师念念不忘,印象如此之深?想必,没有什么的背后一定有过什么。
刚入职的时候,我和很多年轻老师一样,除了火一般的热情,就是有大块时间。作为音乐老师的我,白天上课,放学时段还会和孩子腻在一起。第一年工作的9月份,校长就找我谈了一次心。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小周,你是我们学校第一位专职音乐老师,每四年一届的校园文艺会演任务就交给你了。之前,学校没有专职音乐老师,每次会演我总要挨领导批评,实在有点吃不消。现在你来了,以后的演出任务就交给你了。”短短数语,满是期待。
那一年正好有汇演任务,9月开学,10月预赛,11月决赛,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准备。我一个人也上了心思,构想节目、挑选苗子,录制音乐、节目排练,服装选购、赛前预演等所有前期工作,我都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最终,我带着两个节目(一个舞蹈类,一个歌舞类)第一次参加区域会演,并顺利通过预赛、进入决赛,最终收获舞蹈类“二等奖”和歌舞类“三等奖”。这个结果,一下提升了我们学校在整个区域文艺会演的知名度,我也对自己的节目辅导充满了信心。
这之后,正好李老师进入学校教导处工作。我现在回想,她应该还分管学校专业学科事务,所以我才有机会与她有工作上的交集。李老师对我的工作总是充满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她说:“小周,音乐老师的工作非常辛苦,一是每周课务量比较繁重,要多保护自己的身子和嗓子。另外,跟孩子排练节目也很辛苦,尤其是有会演任务的时候,突击排练、强化训练是常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呢,就放心去做、大胆去做,有合适的机会,我会向校领导提出申请:能否给音乐老师额外增加一块关于兴趣班辅导训练的费用,也是对你工作的支持。”要知道,向来没有得到过领导如此关心的人一听到这些话时,是会暖到流泪的。
我当时的感觉是,有些领导就是某个职位上多了一个专项治理的官员,看似亲密一家,实则隔着“千山万水”;而有些领导是在老师与所谓的上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使得教师个体对学校生活有了一种深深的认同与信赖,教师也对自己的日后工作充满了期许与信心。果然,在李老师的积极申请与提议下,学校对专业学科老师的辅导、训练,包括带孩子外出演出比赛之类,都有越来越规范的操作与奖励。我原本就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从踏上岗位之初,就对领导比较疏远,心里或多或少还存有害怕,但在与李老师交往后,某种程度消解了我一部分的恐惧。
后来,李老师去枫桥实验小学工作后,我听到一些老师说特别感激李老师,说她会辅导青年教师论文写作,有时会不厌其烦地帮助老师修改文章,直到看到其文章获奖或发表。当时,我也在教科室,我突然意识到:有些岗位职责是文字写出来的,有些职责是无法用文字写出来的。比如:如何帮助一个老师获得写作自信与写作热情?一些更深层的关切、帮助与影响,大概就建立在人与人的真诚相处之上。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来我们学校,大家好久未见,便在办公室嘻嘻哈哈老朋友似的聊着天。有一刻,她突然停下来,非常严肃认真地问我:“小周,你进了教科室之后,感觉自己和以前一样吗?”因为问题来得太快,我不假思索地说到:“感觉没变化,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啊。”她紧绷的脸一下恢复了之前的松弛与愉悦,继续笑着对我说:“真好,一样就对了。”
这句“一样就对了”,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是很确定——是不是就是李老师对我的职业忠告:无论如何,记得守住自己最初的样子。不因外在的变化,而使自己失去了最本真的那一部分美好。当然,现在的我也无心再去求证那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无论我做什么,总有人惦记着我。我的心里,深深感激着。
退休之后,李老师似乎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她曾跟我说,发挥自己余热,帮助好朋友一起管理着一所规模不大的幼儿园。你看,她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哈,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些巧合,纯属偶然。一切过往皆流水,本是女子心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