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自己最近对“普通”的思考与理解。
近几个月来,发觉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和大家差不多的普通人,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从前自己总是自命不凡,刻意追求在某些方面相较于他人的优越感,总是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一无二:例如,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有趣,比其他人思考地更多,比其他人更热爱自然,比其他人更善良等等不胜枚举。标榜自己就是和别人不同,不甘于沦为芸芸众生,不甘于沦为一个其实和别人差不多的人。
但,生而为人其实就决定了大多情况下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其中之一。Kristin Neff 就曾提到:
悲哀的是,文化总在告诫我们是多么与众不同,而不是我们多么息息相关。
然后,当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之后,也逐渐觉得每个人都是如此------不管是被这个世界看到的人(例如不同行业的顶尖人才、知名公众人物、领导人物等),还是未曾被世界注意到的人。而后者,我愿意将其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互联网的盛行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大影响便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网络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再被大家所看到,所以似乎这个“大多数”不再沉默,世界逐渐变得热闹起来了。
这种改变在我生活中的直接体现就是,以前我看无数前辈撰写的书籍,常常将这些经典书目中的某些哲理、某些作者的思考奉为圭臬,即使我并不理解或者与我之前的观点可能截然不同;但当我意识到这些先辈也不过是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普通人之后,曾经那些不容质疑的话语开始动摇,那些哲理饱满的力量感开始减弱,我开始觉得,那些文字,也就是作者人生的经验之谈而已,它们并非真理,不过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态度、一种别样的阐释世界的角度。我并非轻视或者否决前辈的人生智慧,当然,经过漫长时间的洗涤与筛选,这些文字必然给无数的人们带去启迪与思考才能在如今称之为“经典”,我只是认为,前辈或是他们的文字并非高高在上,如神灵般难以企及,我也可以认同或是认为这些就是bullshit的力量。
这种感觉让我联想起塔拉·韦斯特弗曾提到的:
上帝的书---摩门教先知和开国元勋们写的书---不是用来好好研究的,而是用来好好珍惜的,因为它们堪称完美。我被教导,像麦迪逊那样的人的话,要被视为模板,我应当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进这个模子,按照它们完美无瑕的模型轮廓重塑自我。我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
塔拉在书的最后写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
历史是由谁书写的呢?我想,是我。
我在想,这四五年来收获的以悲戚为主旋律的成长,是否在让我愈发靠近这种状态呢?虽然底色暗沉,但实际是在盘旋上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