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九龙中学,最早是叶县昆阳镇中学,后因为接受华侨的捐助,更名为侨心乐熙中学。我初中三年是在那里上的,那是我如假包换的母校。
尽管是县城里面的学校,但是,当时的条件艰苦到超乎想象的地步,应该连很多乡镇的学校都不如。恐怕也正是如此,时隔多年,我想起来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2001年,我在那儿上初一,全学校两千多个学生,却只有两个自来水管。每天早上起来洗个脸都是费劲的,洗脚就别提了。那时候每周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打盆热水,好好把粘唧唧,臭不可闻的脚认真洗洗。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多人,吃过饭了怎么刷碗?有办法解决。当时吃饭是这样的。每顿饭前,每个班级都要派四五个强壮的男生到食堂去领饭。食堂的师傅会把饭提前打到各班使用的饭桶里,方便学生们抬走。
饭抬到各班的饭场,其实就是操场上固定的一块区域,纯露天的。男女生各排一队,轮流打饭。然后,男生两队,女生两队,头对着头,蹲在地上吃饭。禁止男女生在一块吃饭。
饭是全校统一的大锅饭,没有例外和特殊现象。早上就是菜汤和馒头,馒头每人一个,菜汤每人一碗。汤分完了,如果还有剩余,饭量大的还可以再去盛点。
至于中午饭,周二和周五是蒸面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特别希望那天能够吃到两口饱含水分的面条,因为面条实在是太干了,如果不提前喝点水,说难以下咽绝对不是夸张的。
其他时间就是常见的馍菜汤了,稀饭的作用往往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当镜子照完了刷碗用的。如果你不仔细找,你很难发现一个米粒。炒菜不如用水煮菜形容更为合适,几乎见不到油。夏天吃的冬瓜菜,块头真的很大,并且比较奇怪的是,外面是熟的,里面经常是生的。
如果说冬瓜菜不容易接受,那么长得像筷子一样长的黄豆芽就别提了。不知道是长的时间长了,还是用的药太多了,亦或是这种豆芽更加便宜。吃的时候,豆荚已经到胃里了,尾巴可能还没有进到嘴里。
由于周二和周五中午吃的蒸面条,那晚上喝点小米稀饭是比较合适的安排了,再配一个所谓的油卷就是晚餐了。之所以说是所谓的油卷,是因为馒头中间夹了些许葱花而已,并没有油的影子。
另外就是汤面条了,那时候吃面条用不上筷子,我们都是用勺子。因为老早食堂就把饭做好了,等我们去吃的时候面条和汤水早就融为一体了,筷子没有用武之地。
说了半天似乎没有说刷碗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对头,先说怎么吃饭,才能说刷碗嘛。等大家把饭分完以后,负责刷饭桶的同学就要行动了。他需要到有水管的地方排队刷桶,然后接一桶水到饭场供大家刷碗。然后,全班五六十号人共用一桶水刷碗……
我那时候体重没有下降恐怕就应该感谢食堂的馒头了,晚饭后我总是要花两毛钱去买一个馒头,要不然晚上总是饿得睡不着觉。
说到睡觉,上了高中以后,看到每个宿舍12人的房间,我兴奋的无以言表,我竟然可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了,这在初中三年无论如何都是不敢想象的!
初中三年,我都是睡在大通铺上。我住的男生宿舍是一楼教室改造的,上下两层的床铺,一个教室可以容纳几个班级上百号人。晚上放学了,大家得以班级为单位在操场上排好队,轮流回宿舍。
那时候非常害怕过夏天,因为实在热的受不了。上下铺,不可能用电扇,空调当时还没有见过。并且人挨着人,你的胳膊无法不紧挨着别人的手臂,你浑身是汗,他身上也是粘的。有时候睡着睡着,别人的腿可能就搭在了你的肚子上。夜间不敢去厕所,一是因为距离厕所太远,二是担心回来后找不到自己的床铺。至于那浓烈日脚臭味,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
初三那年的夏天,实在热的睡不着了。学校想办法,晚上让学生们都睡到校园里的操场上。女生在西边,男生在东边。男性班主任都没有回家,而是和各自班级的男生睡在一起。
就是这样的条件,当时全县大部分家长仍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去。有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名额,不知道要给多少人送礼,要说多少好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能够锻炼孩子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之外,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恐怕是最有吸引力的了。
我初一的一位地理老师,高龄产妇,即将临盆时,还耐着酷暑给大家上课。那时候教室也没有电扇,一节课讲下来,总是可以看到她的衣服被汗水打湿。
我初三的一位化学老师,她能够在全校七八百份卷子中,凭借笔迹认出我的试卷。可想而知,平时她给我讲过多少题,做过多少次辅导………
非典肆虐那年,我正在上初二,当时呆在学校五个星期没有回家,那感觉和坐牢估计差不了多少。
二十个春秋已经逝去,现在说起来往事的感觉是风轻云淡的,但当时不知道在心里把母校骂了多少次。值得一提的是,陪伴我多年的一些习惯和观念,比如吃苦耐劳,做事认真,注重秩序等等,都和当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感谢母校,希望您越来越好,希望恩师们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