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了《攀登者》,顺便也看了一下《攀登者》的实时票房,已经达到了8.56亿,网上预测最终会达到14亿左右,当然咱也不知道是怎么预测的。不过作为国庆档三大献礼影片之一,十几亿应该是没有问题,不仅是这个时段的功劳,上世纪我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原型也功不可没,不过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行人认为这部影片,堪堪仅能达到及格线。
《攀登者》在上映之前造势可谓相当之大,主演阵容就是一众实力派: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再加上很多宣传都打着“对标《哪吒》票房”的旗号,本身又是70周年献礼影片,这些都导致了观众的期待之高。必须火,大火,不火不行,恐怕这是很多人对《攀登者》的内心评价。
然而真正看过了,行人却觉得差强人意,再与上映之前的期待相比确实落差很大。关于它的失败之处,行人一会再谈。先讲讲这个故事的背景原型,以免有些观众不清楚。影片一开始包括吴京张译的四人登山小组历尽艰险登顶珠峰的场景,就是60年中国人登上珠峰的故事改编而来。当时的形势是,我们与尼泊尔签订边境条约,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了珠峰的归属问题,我们要的是北坡,但尼泊尔并不同意,因为此前尼泊尔人确实登上过珠峰,中国却没有人上去过,他们就企图用这个卡着我们我们的脖子,让我们放弃珠峰的所属。
在这个严峻的时候,中国登山队临时组建,临危受命,59年大家都知道,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的力量很有限。于是我们与苏联协商,一同登顶,但后来关系决裂,我们就只能依靠着自己落后的条件,落后的资源和技术,硬冲上去。要知道最初登山的时候,登山的队员是有数百人的,可半途冻伤的、受伤的、遇难的、体力耗尽的队员们纷纷掉队,导致最后还有体力冲击峰顶的仅剩4人。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有多恶劣,攀登有多么困难,当时队员们大多是全国各地挑选的运动员,并经过严格训练,这样的身体素质都被无情地击败,可想而知攀上峰顶是多么送命的事情。
最后,仅剩的四个队员拼了命冲顶,实际上最终只有三人用尽所剩无几的体力登顶,其中一人因为作人梯助队友攀爬,体力耗尽,只好原地停留(实际上也无异于等死),而《攀登者》开场的场景,就还原了这个故事,可以说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那种甘于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的精神,实在可歌可泣,不必改编,仅是还原这种精神就一定能感人至深。可《攀登者》不甘于还原(行人只能这样理解),用一种天马行空、强行渲染、无脑堆积的方式,讲烂了这个故事,也实在是不容易。
首先影片一开头就将60年登顶的故事放了出来,没有任何铺垫,开场他们几个人就已经在雪山上了,看不出经历了千难万险。队长受伤坚持不住的时候,吴京深情地看着他,而我看着吴京,感觉他体力好的甚至可以背着队长跑几圈,这种突兀的、毫无铺垫的牺牲,让我感觉不到任何的感动和悲情,甚至演员自己也只好硬演(此处心疼吴京几秒)。
而短短几个镜头一过,几个人居然就登顶了,这时候三个人露出成功的微笑,BGM也适时地宏大了起来,说白了,登山成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并不是由于背景给出的,完全是用音乐,用一个登山的场景强行渲染的。这种“刻意”充斥着电影的各处,比如吴京登山之后因为相机掉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竟然被我们自己的学生质疑,被侮辱为假的登山英雄。更是在烧锅炉的时候被他们砸玻璃,看到这简直荒谬至极。这几个学生恐怕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侮辱他,好像就是因为要演出吴京的不被理解,刻意地为了质疑而质疑,不想侮辱也要强行侮辱。
几个主演的演技都是在线的,可这样看来就更让人心疼了。吴京被塑造成一个登山爱好者的形象,所有对于登山的执着都来源于对偶像马洛里的追求与仰视,没错就是那个被誉为登山之神、被问到为什么要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说“因为它就在那儿”的马洛里,可戏剧性的是他也命丧于攀登途中,这就可以说明当时的现实是多么残酷,登山的路途多么艰难。而张译扮演的摄像师则是执着于当年被救导致丢失了相机、没能拍照的经历,于是新队员再次登山的机会到来时,他不顾危险也要让队员上去,这不得不说有些偏执了。
登山是必然面对危险,可能够规避的风险却还要迎上去,是否太过不切实际了。再说井柏然扮演的新一辈的摄影师,被那个藏族姑娘暗恋(咱也不知道因为啥,莫名其妙就对上眼了),两个人掉到冰裂隙里,不偏不倚夹在了一起。更令人接受不了的是,一米的高度井柏然落地之后,短暂昏迷(可能也就是眯一会),这女的毫不客气就上去人工呼吸了,就这上嘴的速度,行人只能说,这是我见过最主动的一个。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说到这,几个主要人物好像都没有透露出是为因为爱国而登山的意思。没错,这部影片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是,什么理由登山都可以,可就是没有为了祖国而登的,自始至终更没有交代当时国内紧张的局势。我为什么要说马洛里丧生在珠峰的事,因为登上珠峰真的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训练,在当时那个落后的条件下,那就是送命,或者说好听些就是赌命,赌你能不能活着坚持到最后。
这也是行人觉得真正值得挖掘的地方,在当时,每一个人都想登珠峰吗?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敢登珠峰吗?恐怕并不是,性命是自己的,不想丧命,这无可厚非,更何况是为了一座山,一个死着的东西,献出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你问我我也不敢。这就是抉择、这就是矛盾、这就是完全展现那些登山者勇敢无私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些铺垫,当那些登山者的脚选择落在雪山上的一刻,境界就能全出,而无须靠着刻意的情节、音乐去强行地煽情。
电影本身好坏其实行人并不在乎,行人所在乎的是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名字的人,他们值得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感受到这份瞻仰,而不是被当做赚钱的工具。还是那句话,为了那座没有生命的山峰献出生命恐怕很多人都不敢,但那是我们生活的土地,为了我们能骄傲地说出“这里属于中国”而献出生命,珠穆朗玛便有了温度。也许有人觉得值得,有人觉得不值,但至少我们应该感恩,至少我们应该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曾坚定地留下足迹。
煌煌出京洛,路遇一行人。
俯首啜涕泪,未知是何因。
起身附耳诉,相顾泪染襟。
屈指点关注,足以慰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