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想写这本书?
基于三个方面,第一,在职场从事人员培训与培育近二十多年,成为能够在职场中进行深度学习的人寥寥, 毕竟我也深刻的认同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在职场也是发现高潜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平步青云成为职场精英的核心条件之一,尤其对于今天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来讲尤其重要,如果你对你的职场也有事业心、报复心、企图心、野心也好,推荐你看这本书;第二,发现很多人即使树立了职场的野心,但是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经常止步不前,有的人是清楚的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无法跨越过去;有的人不清楚为什么,因此也就停留在那里,止步于那里的风景。学习者在自我修炼的实践征途中就好像打小怪,在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你的小怪会时不时的冒出来和你玩耍,嬉闹,甚至是激怒你,如果没有打掉一个个小怪的方法和决心,也很难坚持到最后看到山顶的风景,当然最终可能也会发出:“看来山顶的风景也不错如此”!但是希望你是真的站在山顶后才发出这样的感慨,毕竟同样的一句话,骄傲而出和嫉妒而出是截然不同的体会,于人于己一样;第三,市面当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书籍琳琅满足,知识营养丰富,当每拿起任何一本都爱不释手,无论是从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训练》,10000小时成为专家理论出处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到奥托·夏莫的《U型理论》,R·M·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还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迈克尔·罗伯托《知你所不知》等等很多书都成为自己的案头书,并且在进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帮我和我的小怪们斗智斗勇。只是,从那些前来向我倾诉自己职场困惑的人身上,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书籍非常有营养,也能得到滋养,但不是每个个体学习者都能从中获取知识转化为意识、意识转换为行动、行动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这个过程就好像沙滩上散落的一个一个的珍珠,但很多学习者无法从“我”的层面,从“我”的需求角度出发将他们彼此连接,做成我需要的饰品,是项链,还是手链,或者胸针,或者盘扣等等,然后在什么样的场合进行选择或取舍佩戴什么样的饰品而让别人觉得气质出众,印象深刻。所以在这些人提供咨询和协助,再加上看了形形色色不同的职场人士,我也希望将这些方法经过总结、提炼、萃取可以更多的人受益和了解,让自己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性的对症下药,自我解救,自我反思,不断的迈向下个步骤,从而达成最终设计的flag目标。
这本书适合哪些人看?
第一类人群,适合在职场有奋斗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职场人士,尤其适用于职场小白,这样可以让你一开始就有了很多的“出坑”经验, 聚焦目标,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为什么没有特别@职场精英,主要我觉得那些可以成为职场精英的人,要不然天生聪慧,要不然在后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他们可以不用一步一步,而是三步并两步,甚至是直接大跨步到达最后一步,毕竟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悟性不同,但是依然不妨碍我们从了解自己出发,不自暴自弃的挑战自己,不断有目的跳出舒适区,不断向学习区发出挑战,这件事情至少可以在你四十岁之前都可以不断尝试和积累,让后半生奠定基础。第二类人群,职场中的HR,尤其是负责培训管理、人才发展、组织发展以及企业大学的人,通过本书也了解组织中的个人在学习中的阶段和障碍,从而更为有效合理的设计学习项目,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意愿,促进学习项目的绩效行为改变,毕竟每个个体的本身有惰性,有拖延症,有不同关系需要平衡,因此需要组织提供动力、场域以及学习迁移的便利性,才能有效推动跨台阶的效率, 更早享受学成之后带来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而另一方面,为什么需要人力资源工作着学习,其实我也深知大家的难处,只是我也发现,在组织中,绝大部分的个人都比较被动,他们不太能主动的激发学习的意愿,(当然不同的组织文化有不同类型的员工),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在学习,当目的,具体来讲,是外部提供的目的不清晰的时候,相对没有意愿学习;其次,也有存在一种情况,就是觉得学习之后,然后呢,如何应用,在哪里应用呢……这个一系列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基于没有深度思考的情况而自发产生的。市面上的培训课程选择面也非常广泛,有的涉及到前瞻理念和理论研究,有的涉及到某项技能的演练和学习……但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技能升级,学习完了之后,依然无法有效促进意识到行为的转化率,毕竟可以有度身定制的项目,但很难有度身定制到项目中每个人的配置,这样的配置可以说是学习项目中高奢,效果肯定更为锦上添花,但同时组织中的是否消费就看组织的意愿度、重视度和消费能力水平等等因素,因此能够提供个体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征途,也能够有效的为组织降本增效。
第三类群体, 也可以理解适合每个人,适合那些认同终生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论是学习育儿,学习断舍离,学习素食,学习烹饪,学习烘焙,学习人际关系,学习理财,学习玩魔方,学习潜水,学习画画。。但凡希望有种不一样的活法的人,都在技能不断get的基础上爬坡,虽然经验的总结来自于职场,但是但凡涉及到学习这件事情的人均可借鉴,逻辑和道理殊途同归,无论学习什么,底层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可以将学习的自我修炼方式不断迁移,当然在暂时不考虑时间和精力这两项因素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