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开始写作呢?面对这个题目,最开始是无解的。
此刻的我正坐在电脑边,面对键盘,进行记忆回放:抛开华丽的修饰词,理由就两个。站在现实的国度里,我需要它来帮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变现,养活自己。站在自己的世界里大概就是对文字的认可和喜爱。
世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逃脱不了生存的现实,最初接触到,写作是因为,心心念念的想要通过写作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无奈作为小白的我文字功底达不到,甚至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写得磕磕盼盼,变现,遥遥无期,萌生过打退堂鼓的念头,甚至曾一度中断。
生活的神秘之处,在于在未来没有到来得的那一刻,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路将要通往何方。于是兜兜转转,在不断的中断与重启之间,我找了对文字的熟悉的喜爱。
时至今日我终于领悟到,文字可以无处不在,但只有从自己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才真正属于自己。回顾以往,我对文字的执着大概源于学生时代,那个时候我只是自顾自的输出一些学生日记,并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还会与它再结良缘。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认知误区:似乎过去的文章都有学生时代八股文的影子。无论开头是欢愉的、悲伤亦或是难过的,都会在结尾的时候“拔高”,进而偏离了内心真正的想法。所以文字越写越累,以至后来望文生畏。
如今在接触书籍不仅限于被别人指定,思想也缓慢进入“改革开放”期,越发觉得“文字的存在应不单单为了存在而存在,所谓文为心声,文字该是写作者的思想结晶”。我手写我心,最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够为自己代言。
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感觉自己似乎受到了某种感应,文字与我,或者是我语文字,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个体,我们可以并排而立,甚至可以融合相生。
当然,这个融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输入之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阅读能力薄弱的我来说,这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我曾一度很迷惑,要达到心中所想,到底该经过多少岔路口,所幸,最近,收服了一句很简单,很笨拙但却很有力量的句子“我不会,但是可以学”。
生活如是,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需要学就可以驾轻就熟的。年过半百却一战成名的曾国藩,75岁名声大噪的姜淑梅奶奶,晚年考取功名却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无不印证着,学可以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读书写作好似一对不可分离的江湖侠侣,路见不平,扶弱济贫,帮助陷入困惑的人们解除各种焦虑和不安。
有人说,写作就像呼吸,让写作变简单的秘诀就是,日复一日持续呼吸,持续创作。我想加一句,这个世界上可用的技巧很多,但我以真心待之,道路虽远,但终将抵达。
我为什么而写作?这是目前能力范围内,最想说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