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西游记是经典,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可能不仔细去听、不去理解,很容易忽略掉,小时候一听,但直到长大都没什么感觉,直到我用学生的精力去换取社会的阅历才对这句话有了些许感悟。‘我们就像一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没有出路。’这句网络热句刚出来时,我也挺喜欢,至少他说的是很多人的现状,但也有一点是一直在向前/钱看,没有脚踏实地。你问出路在哪里----我告诉你,路在你的脚下
这两天上映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让我回想起我的迷茫时期,那是的我真的是连自主的思想都没有,连喜欢什么都不知道,特别是在刚刚上初中,甚至我连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上学后最终的出路不是我想要的。迷茫的时光总是难熬的,特别是在13~~14岁的时候,作为一个思想上早熟的人来说,我想不明白的事情多了去了,还有学习这些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在学校学?萌芽的独立的属于我的自主的思想我不知道正确与否,但我选择了遵从自己的感觉。 follow your heart
其实我是很迷茫的,一方面我的求知欲望很重,另一方面我想要学的是学校老师所不会教给你的。上次文章说我对知识的感悟是知道的东西与见过的东西,我真的不满足书本上的知识,我想要见更多的知识,可惜父母没告诉我需要学多少书本上的知识,才能去见到更多的知识,他们只告诉我,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好好过完这一生。这不是我想要的,至少不是一直处在很低的高度过完这一生。我开始漫长的尝试,寻找我到底想要怎么过完我这一生。
为了找到答案,我看了很多书,有名人传记、人生哲理、心理学、杂志、故事书、小说、只要是字我总要去看一看;我似乎想找到一种省力的方法,去解决我的迷茫。直到我看了《易经》我的启蒙书籍,原先我其实连它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看到里面的文字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我说这不就我想要的吗,我就去找这些文字出自哪一本书或哪一个人!虽然在外人看来晦涩难懂,但我却越来越喜欢,因为这个学校里学的知识真的不一样,每一次我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么多年的学习也证明,《易经》这一本书一辈子是学不完的。
我凭着自己的喜欢认定了这就是我要走的路,其实书里还是没告诉我我的人生要怎么走,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就算在找到了想走的路,也还是出在迷茫时期,那种感觉在读书时和现实中人们不理解时,我就像在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倒的可能,那种煎熬真的会让自己神经衰弱的,但我真的很喜欢这条路并坚定的选择了我的路。随后我研究了很多读了这本书的人,有很多古代学者和现代学者、商人等等著名人士都是学这本书成功的;《易经》让我改变了,从我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它其实就是找规律而已,而如今社会上各种书籍,全部是总结别人的经验,对自己用处不大。而我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总结了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从各个方面分析他们的一样的地方,进行学习。
不管在学习,当兵,工作,学佛,修道,娱乐玩耍等等,一开始都是心态上的转变,这点是我在很多地方学习时第一点讲的,只不过方法不一样。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想学了才会去找到的;然而真正学习才发现自己的幼稚,我虽然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但也不满足于一般般,这种学习努力的过程更是痛苦不堪,有时候回头看看发现后面舒服的环境只要你回头就能享受到,这时我的感觉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过在佛家里人间看似舒服安逸的环境其实是苦海,想要脱离苦海,面向彼岸要渡过去,背对彼岸只需回头,我知道我是面对的彼岸,朝着彼岸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忍受很多痛苦,经典人情冷暖,看透悟透才能放下。
走在路上,我们可能看不到目标,目标只是我们的假想,你看发明日心说的人一开始不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而说地球是圆的人,一开始也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时候也只是假想的,但我们想要证明我们的目标就要不断努力,先找到一个你感觉对的假想目标,然后不断努力去证明这个目标是真实存在的。
在路上有很多东西会诱惑我们,有很多人只顾着看着前面了,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道理不去实践真的很难理解,现代有一句话,‘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和上面的话一个意思,甚至还有一个盖楼的小游戏,这些无不在向我们表达生活中的智慧,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选的路对不对,请你读完文章看看自己的路,是不是自己真实感觉喜欢的;也经过了漫长的尝试,努力的去摸索;然后静下心来学习,强迫自己忍受这个过程中的一切的不适用直到自己喜悦的接受你自己的选择;最后则是有时候我们明明付出了努力,却不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地。因为一切的目标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的,只有一个的东西是真的,那就是你曾经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快乐。
选择你需要的,你认为对的路,时常看看脚下的路,走的好不好,就知道你过得好不好了。
致迷茫的人----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