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一次督导对话,对话开始没几分钟,客户开始打哈欠,一个接着一个。
我心里咯噔一下,是太无聊了?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没好意思问客户,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进行。
进展到中间,关于行动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后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客户回答:不知道!我心里又咯噔了一下,看来提问的方式不对呀。
于是换了方式继续问,好在后面的进展还比较顺利,最后客户也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对话结束后,我问客户对今天对话过程的感受怎么样,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做好了接受任何礼物的心理准备。
“挺好的,一开始觉得有效焦虑,做完放松了,放松了,放松了......”
“有哪里觉得不舒服的吗?”没有听到预期中负面评价,我继续追问。
“没有,整个过程都感觉挺好的。”客户干脆的告诉我。
“觉得对你最有价值的是哪个部分?”我换了个问题继续问。
“就是那句“如果以后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不是回答的“不知道”?我很是疑惑。
“我是个很擅长反思的人,但是在那个问题上不知道,让我意识到我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我其实做的挺好的。”客户继续答道。
这个回答让我很是意外,“那前面不断打哈欠呢?”我把另外一个疑惑也抛了出来。
“这几天太忙了,晚上11点睡,早上5点就要起床,中午又没休息好,太困了!”客户说。
“没有觉得太无聊吗?”我也顾不得自己的面子了,直接问出了最后的疑惑。
“没有呀,是我自己状态不太好。”客户果断的告诉我。
原来一开始我猜测的客户内心想法,都只是我自己想的,客户完全没有这样的考虑。
我以为,只是我以为。通过客户的反馈,我意识到三点:
1、对话过程中不论客户给出怎样的反应,只是对于合约的回答,没有好坏之分。
2、充分的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自然反应,教练/督导过程中有强烈的感受可以坦诚地表达,这是运用教练自身作为资源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正是找到答案的突破口。
3、充分的相信客户,相信客户时,才能更好地看到客户的成长。